1959年马凤山去苏联学习轰6飞机制造,当时苏联专家不让记笔记,承诺课后给资料,却出尔反尔,结果出乎苏联意料。 一本普通的课堂笔记,居然能在关键时刻拯救一个国家的重大军工项目?这听起来像小说情节,却是发生在上世纪50年代的真实故事。 1929年,马凤山出生在江苏无锡的一个普通家庭,小时候日本飞机经常来轰炸,每次听到轰鸣声,全家人就要躲进防空洞,那时候他就想,什么时候中国也能有自己的飞机就好了。 1949年,马凤山考进了上海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航空工业更是一张白纸,1952年国家急需人才,他提前毕业,被分配到哈尔滨飞机厂工作。 当时中国的飞机厂基本都是苏联帮着建的,图纸也是苏联的,中国工程师主要负责维修和简单的仿制工作,马凤山虽然心里憋着劲,但也只能从最基础的活儿干起。 转机出现在1959年,那年1月,两架轰6原型机从苏联飞到了哈尔滨,中国开始仿制这种远程轰炸机,5月份,马凤山被选中去苏联喀山飞机制造厂学习,时间是4个月。 在苏联的课堂上,发生了一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苏联专家对中国学员说:“大家上课不用记笔记,认真听就行了,结束时会把所有资料发给你们。” 大部分中国技术人员信了这话,课堂上就专心听讲,很少做记录,但马凤山多了个心眼,他自学过俄语,听得懂苏联专家在讲什么。 于是他偷偷地把课堂内容都记了下来,包括《图16飞机的静力实验考察报告》《强度计算原始数据总结报告》等核心技术资料,字写得很工整,内容也很详细。 学习结束后,麻烦来了,苏联专家承诺的完整技术资料迟迟不给,中国通过大使馆交涉也没用,苏方的理由很冠冕堂皇:这些资料是别的研究院编写的,不在合同范围内。 没过多久,苏联单方面中止了合同,撤走了所有专家,中国的轰6仿制工作一下子陷入困境,没有关键的技术资料,很多工作都没法继续进行。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马凤山拿出了那本厚厚的笔记,打开一看,里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图—16飞机的总体设计、强度计算、试飞数据等大量关键信息。 这本笔记立刻被当成宝贝,紧急送到西安飞机制造厂,被定为“绝密级”文件,工程师查阅需要经过严格审批,不能带出办公室,也不能摘录。 轰6仿制过程中遇到的很多技术难题,都是靠着这本“马凤山笔记”里的数据才得到解决的,可以说,没有这本笔记,轰6项目很可能就要半途而废了。 这件事让人想起一个道理:有备无患,当时同去学习的中国技术人员都很优秀,但只有马凤山想到了要做详细记录,这种谨慎和远见,在关键时刻发挥了巨大作用。 苏联专家为什么不让记笔记?也许他们本来就没打算把核心技术完全交给中国,只是想让中国掌握一些基础的生产技能,马凤山的笔记,等于是“偷学”了苏联的核心技术。 这种“偷学”在当时很常见,中国技术人员去苏联学习,表面上是正常的技术交流,实际上却要想方设法多学一点、多记一点,因为大家心里都清楚,指望别人把真本事全教给你是不现实的。 马凤山后来回忆说,记笔记完全是出于职业习惯,并没想到会这么有用,但正是这种良好的习惯,在关键时刻救了国家的大项目。 轰6轰炸机后来成功投产,成为中国空军的主力轰炸机,一直使用到今天,这款飞机的成功研制,马凤山的那本笔记功不可没。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要有主动性,不能完全依赖别人的安排,即使在正式的学习场合,也要保持独立思考,多做记录,多总结经验。 马凤山这样的工程师在那个年代还有很多,他们没有多少光环,但踏踏实实地为国家的工业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正是有了这些人的努力,中国才能在短时间内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中国工业发展的关键期,虽然条件艰苦,技术落后,但那一代人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和学习热情,他们知道只有掌握了核心技术,中国才能真正强大起来。 马凤山的笔记现在还保存着吗?这个问题很多人都很好奇,按理说这么重要的历史文物应该会妥善保管。也许有一天,它会在某个博物馆里展出,让更多人了解那段艰难岁月里中国工程师的智慧和坚持。
俄罗斯的错误绝不能再犯!中美对抗越是激烈,中国就越要牢牢抓住这一点。如今美国频频
【3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