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6月1日,大队日军向老君庙连发了13枚炸弹,竟没有一发爆炸,日军进去查

文史充点站 2025-08-31 10:27:00

1938年6月1日,大队日军向老君庙连发了13枚炸弹,竟没有一发爆炸,日军进去查看,全体下跪磕头! 1938年6月,河南鹿邑县城外尘土飞扬,一队日军正向县城推进,他们的目标很明确:占领这座豫东小城,巩固华北战线。 远远望去,城内有一座高耸的建筑格外显眼,日军指挥官举起望远镜仔细观察,认为这可能是中国军队的瞭望哨所或者指挥部。 “架炮!”随着一声命令,几门迫击炮迅速就位。炮兵们熟练地装填炮弹,瞄准这座高台建筑。 第一发炮弹呼啸而出,准确命中了城墙角的奎星楼,爆炸声中,这座古老的建筑瞬间坍塌,砖石四散。 日军士气大振,立即调转炮口,对准了那座最高的建筑,炮弹一发接一发地射出,在空中划出一道道弧线。 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所有日军都愣住了,13发炮弹全部命中目标,却没有一发爆炸,只听到炮弹出膛的声音和撞击声。 这种情况在战争中极其罕见,日军指挥官皱起了眉头,下令停止炮击。也许是这批炮弹有问题,也许是受潮了。 但炮兵班长报告说,刚才轰塌奎星楼的炮弹来自同一批货,威力完全正常,这就更加奇怪了,为什么偏偏这13发全部哑火? 小心翼翼地进入县城后,日军派出一个小队前往那座高台查看情况,士兵们端着三八式步枪,一步步向上爬去。 到了台顶,他们才发现这里根本不是什么军事据点,这是一座道教庙宇,叫老君台,供奉的是太上老君。 更让人震惊的是大殿内的场景:炮弹到处都是,有的卡在房梁上,有的嵌进了墙壁,还有一枚挂在门口的大树杈上。 最让人心惊的是,有一枚炮弹就落在神龛前的供桌上,距离太上老君的塑像只有几尺远,却安安静静地躺在那里。 如果这些炮弹中有任何一枚爆炸,不仅大殿会被摧毁,连带着后殿储存的一些弹药也会被引爆,后果不堪设想。 队伍中有几个信奉道教的日军士兵,看到这种情况立刻跪倒在太上老君像前,不停地磕头道歉,嘴里念念有词。 这个消息很快传到了日军指挥部,出人意料的是日军不但没有破坏老君台,反而派兵看守起来,还允许当地百姓继续来烧香拜佛。 当地民众陆续返回后,从大殿里清理出了12枚完整的炮弹,这些炮弹个个完好无损,引信也没有损坏,就是没有爆炸。 令人费解的是这些炮弹被运到其他地方试爆时,威力完全正常,似乎只有在老君台,它们才会“失灵”。 第13枚炮弹的下落一直是个谜,直到2003年才在老君台西南角的基座下被发现,经过65年的岁月,这枚炮弹依然具备爆炸能力。 抗战胜利后,这件事在当地传为佳话,老百姓都说是太上老君显灵了,保护了这座千年古迹。 1983年,当年参与炮击的日军炮兵梅川太郎专程来到鹿邑,在老君台前长跪不起,请求原谅当年的罪行。 这位已经70多岁的老人,跪在太上老君像前整整一个上午,他说这件事在他心里憋了几十年,必须当面道歉才能心安。 1997年,梅川太郎再次来到中国,在老君台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写着“我们祝愿世界人类的和平”,后来当地人将其改名为“和平碑”。 从纯军事角度分析,13发炮弹全部哑火确实是个小概率事件,炮弹的不爆率通常在3%到5%左右,13发全部哑火的概率微乎其微。 有专家认为可能是这批炮弹在运输过程中受潮,导致火药失效,但这个解释并不完全站得住脚,因为同批炮弹在其他地方使用正常。 也有人推测是日军军工厂的质量问题,但日本军工在当时以精密著称,出现如此大规模质量问题的可能性很小。 当地文物部门曾邀请军工专家对现场进行勘察,但始终没有找到令人信服的科学解释,这个谜团至今仍未完全解开。 如今的老君台已经成为重要的文物保护单位,每年都有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大殿墙壁上那些弹痕依然清晰可见,诉说着那段历史。   信源:当年日军炮击老君台是在虞姬墓上打的炮,梅川太郎其实是台湾人. 澎拜焦点

0 阅读:89

猜你喜欢

文史充点站

文史充点站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