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岭战役的一天深夜,战争最激烈的时候,前线下来了一名叫曹中林的排长,他表情痛苦

文史充点站 2025-08-31 10:27:00

上甘岭战役的一天深夜,战争最激烈的时候,前线下来了一名叫曹中林的排长,他表情痛苦,16岁的女卫生员立即去帮他解裤子。 1952年深夜,上甘岭前线的卫生所里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几个担架兵抬着一位腹部重伤的排长曹中林冲了进来,血已经染透了他的军装。 16岁的卫生员王清珍立刻迎了上去,曹排长脸色苍白得像纸一样,冷汗直冒,看到是个小姑娘要给他治疗,连忙摆手拒绝。 “战场上连死都不怕,还怕这个吗?”王清珍的话简单直接,但让曹排长不再坚持,她迅速检查伤势,发现情况比想象中严重得多。 子弹打中了曹排长的腹部,伤到了泌尿系统,他根本无法排尿,小腹鼓得像个皮球,再这样下去,不是膀胱破裂就是尿中毒,性命难保。 王清珍尝试给他插导尿管,但尿液依然排不出来,管子堵了,必须想办法疏通。她看看四周,没有任何专业设备,时间却一分一秒在流失。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王清珍做了一个决定,她俯下身子,用嘴含住导尿管的另一端,用力吸吮。第一次没成功,第二次还是不行。 第三次尝试时,尿液终于顺着管子流了出来,曹排长的小腹慢慢瘪了下去,脸色也逐渐恢复了血色,他紧紧握住王清珍的手,眼中含着泪水:“姑娘,你比我亲姐姐还好……” 王清珍只是淡淡一笑,转身去照顾下一个伤员,对她来说,这只是战地救护中再平常不过的一幕。 这个来自贵州威宁的姑娘,有着不寻常的经历,14岁那年,家里要给她包办婚姻,她坚决不同意,趁着夜色逃出了家门,参加了解放军。 15岁时,王清珍跟随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刚开始她见到血就晕,看到伤员痛苦的样子就害怕,但战争很快让她成长起来。 上甘岭的坑道里,医疗条件极其简陋,没有足够的药品,没有像样的手术器械,甚至连纱布都要省着用。王清珍和战友们只能因陋就简,想尽一切办法救治伤员。 有的重伤员嘴巴张不开,无法吃东西,王清珍就嚼碎了食物,嘴对嘴地喂给他们,有的伤员袜子和脚冻在一起,她就用自己的体温一点点地融化。 绷带用完了,她就拆敌军的降落伞当绷带,棉花没有了,她趁着夜色爬出坑道,从敌军尸体的棉衣里掏棉花来敷伤口。 最困难的时候,坑道里一片漆黑,伤员们痛苦地呻吟着,王清珍就轻声唱起《我的祖国》,那熟悉的旋律在黑暗中响起,伤员们渐渐安静下来。 她的歌声成了战士们的“精神麻药”,比任何止痛剂都管用,很多年后那些幸存的老兵还记得,在最绝望的时刻,有个小姑娘的歌声给了他们活下去的勇气。 王清珍还参与了英雄黄继光遗体的整理工作,当时黄继光的身体已经僵硬,保持着冲锋时的姿态,双臂高高举起。 她和战友们用热毛巾一遍遍地敷着英雄僵硬的手臂,直到能够慢慢放下,然后为他换上崭新的军装,这是一项神圣而沉重的工作,每个参与的人都含着眼泪。 多年以后,王清珍说她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保存下黄继光那件血衣,那件沾满鲜血的军装,是英雄最后的见证,也是那段历史最真实的记录。 在上甘岭的43天里,王清珍共救治了200多名伤员,她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生命的重量,用少女的柔情温暖了战火中的男儿。 战后她被授予二等功,成为志愿军中最年轻的功臣之一,但她从来不觉得自己有多了不起,总是说:“很多女卫生员都做得很好,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情。” 回国后的王清珍,把对战友的关爱延续到了和平年代,她成了一名医生,经常为困难群众义诊,从不收一分钱。 她还经常到学校、部队讲述上甘岭的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那段历史,每当讲到牺牲的战友,她总是忍不住落泪,那些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她的记忆里。 2023年,王清珍在北京安详去世,她的一生平凡而伟大,用青春诠释了什么叫无私奉献,什么叫医者仁心。 上甘岭的胜利,不仅靠的是前线战士的英勇冲锋,也离不开无数像王清珍这样的后勤工作者,他们在炮火中逆行,在黑暗中点灯,用生命守护生命。  信源:老英雄王清珍逝世,她是电影《上甘岭》王兰原型. 长江日报

0 阅读:27
文史充点站

文史充点站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