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张全家福照片,照片中坐在椅子上的男子眼睛紧闭,身体僵硬,头歪向一边,此刻他已经没有了呼吸。 1928年5月的一天,陕西华州区一座小庙前,发生了让人心碎的一幕,一位年轻的母亲抱着孩子,依偎在已经冰冷的丈夫身旁,她请人拍下了这张特殊的“全家福”,这既是最后的告别,也见证了一个英雄的故事。 照片中的男子叫温济厚,牺牲时才25岁,按理说他本可以过得很舒坦。家里有几十亩地,他又是华县七里寺小学的校长,在当地算是有头有脸的人物。 可是命运偏偏和他开了个玩笑,1926年,马克思主义思想传入华县,温济厚读了那些宣传册子后,整个人像变了似的,他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始利用校长的身份做起了“副业”。 表面上他还是那个受人尊敬的校长,私下里却带着师生们向老百姓宣传革命道理,那时候的农民大多不识字,温济厚就用最朴实的话告诉他们,为什么穷人总是穷,地主老爷为什么这么富。 1927年3月华县农民协会成立,温济厚成了县农协委员,有了这个身份,他做事更大胆了,当时赤水镇有个粮秣代办处处长叫杨宝和,这家伙仗着手中有点权力,经常鱼肉百姓。 温济厚看不下去了,直接带着一百多个农民冲进赤水镇,把杨宝和给抓了起来。这一查不要紧,发现这家伙贪污的钱财数目惊人,全都被追回来还给了老百姓。 还有个反动县长叫叶振本,手下那些衙役经常到乡下勒索农民,温济厚组织农民两次把这个县长给轰走了,一时间在华县成了传奇人物。 可是好景不长,1928年5月渭华起义爆发后,国民党当局开始大肆搜捕共产党员,5月5日晚上,温济厚在学校里召开紧急党支部会议,商量应对策略。 不料消息走漏了,有叛徒告了密,一群反动军警突然包围了七里寺小学,温济厚当场被捕,这次他知道,自己怕是凶多吉少了。 在华县看守所里,国民党县长和警察局长轮番上阵审问他,这些人用尽了酷刑,把他吊起来抽打,甚至用烙铁烫他的身体。整个人被折磨得不成样子。 可是温济厚就是不开口。无论敌人怎么威逼利诱,他都咬紧牙关,绝不泄露党的秘密,那些刽子手见软硬不吃,也就死了心。 5月29日上午,温济厚被押往刑场,一路上他神色如常,反倒是高声喊起了口号:“共产党是斩不尽杀不绝的!”“共产党万岁!”声音在街道上回荡,路过的老百姓都停下脚步。 温济厚牺牲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家里,七里寺小学的管理员温志德冒着危险,把这个噩耗告诉了温济厚的妻子温曹氏,这位坚强的女人强忍着悲痛,和温志德一起把丈夫的遗体搬回了家。 她亲手为丈夫擦去身上的血迹,换上一身崭新的衣服,然后扶着丈夫的遗体来到村里的大庙前,让他端端正正地“坐”在木椅上,自己抱着孩子坐在一旁。 就是这样这张令人动容的“全家福”诞生了,照片里的温济厚看起来很安详,仿佛只是在休息。妻子和孩子依偎在旁边,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家庭画面。 为了让儿子记住父亲的革命精神,温曹氏给孩子改了个名字,叫“温念赤”,这个名字寓意永远怀念红色的革命事业,要让孩子长大后知道父亲是为了什么而死。 新中国成立后,温济厚的英勇事迹得到了国家认可,1958年12月18日,中央人民政府向温济厚的家人颁发了“革命牺牲工作人员家属光荣纪念证”,上面还有毛泽东的亲笔签名。 温济厚只是渭华起义中牺牲的三百多名革命者中的一个,这场起义虽然最终失败了,但它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北方领导的最大规模武装起义。 起义的失败换来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为后来创建陕甘红军和革命根据地打下了基础,可以说没有这些早期革命者的牺牲,就没有后来的胜利。 温济厚本来可以安安稳稳当他的校长,有房有地有声望,日子过得不要太舒服,可是他偏偏选择了一条最危险的路,明知道随时可能丢掉性命,还是义无反顾地走了下去。 信源:渭华起义时一张特殊的“全家福”. 陕西传媒网
1950年11月,36军军长刘万春接到通知到北京参加会议,可是刚下车,就看到几名
【1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