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6月16日,华野陈唐兵团正在攻克开封,宋时轮带领10纵援助,先头侦察队

文史充点站 2025-08-31 11:29:36

1948年6月16日,华野陈唐兵团正在攻克开封,宋时轮带领10纵援助,先头侦察队报告:来不及了。 此时的胡琏可不是等闲之辈,这位国民党名将素以用兵谨慎著称,手下整编第十一师装备精良,战斗力强悍,更关键的是胡琏生性多疑,从不轻易冒险。 宋时轮却从这个“缺点”中看出了机会,他注意到一个细节:胡琏的指挥部并没有跟随主力北上,而是留在了上蔡城,这说明什么?说明胡琏对自己的安全极度重视。 一个大胆的计划在宋时轮脑中成形:不去追击北上的敌军,而是集中兵力猛攻上蔡城的指挥部,这招险棋如果失败,十纵将面临被动挨打的局面,但宋时轮赌定了胡琏不会坐视指挥部被攻击。 17日上午,十纵二十九师抵达上蔡城下,宋时轮给师长萧锋下了一道看似矛盾的命令:“只许佯攻,不准真攻,但必须狠打!” 萧锋一头雾水,宋时轮解释道:攻击要猛烈到让胡琏感觉指挥部岌岌可危,这样他才会调主力回援。同时要在攻击中抢占有利地形,为打击回援之敌做准备。 战斗一打响,十纵对上蔡发动了猛烈攻势,炮声隆隆,喊杀震天,看起来就像是要一举拿下城池的架势,胡琏在前线得到消息,得知攻城的是华野十纵主力,立即坐不住了。 胡琏心里很清楚宋时轮的能耐,这位对手曾经给自己造成过不少麻烦,绝不是可以小觑的角色,指挥部一旦失守,后果不堪设想。 果然胡琏立即下令已经北上的三个旅火速回援,他的如意算盘是既解上蔡之围,又趁机吃掉孤军深入的十纵,可惜他不知道,自己正一步步走进宋时轮设下的陷阱。 6月18日清晨,回援的胡琏部队向十纵阵地发起了凶猛冲锋,国民党军装备精良,步兵、炮兵、坦克协同作战,攻势确实凌厉,十纵官兵经过长途急行军,人困马乏,弹药也消耗巨大。 但战士们没有退缩,他们依托匆忙构筑的临时工事,与数倍于己的敌军展开激战,机枪声、手榴弹爆炸声此起彼伏,阵地上硝烟弥漫。 战斗异常惨烈,敌军在部分阵地取得了突破,但十纵各部顽强抵抗,一次次打退敌人的进攻,为了更好地消耗敌人,宋时轮适时命令部队主动放弃一线阵地,转移到预设的二线阵地继续战斗。 这个战术调整很关键,敌军以为得手了,结果冲到二线阵地前又遭到猛烈打击,他们不仅没占到便宜,反而在冲击过程中暴露了更多兵力,给十纵创造了更好的杀伤机会。 经过一昼夜激战,胡琏兵团伤亡超过五千人,锐气尽失,胡琏眼看继续打下去损失更大,只能灰溜溜地率部撤向汝南,十纵以相对较小的代价,赢得了上蔡阻击战的完全胜利。 这一仗的精妙之处在于“攻其必救”的策略运用,宋时轮没有被动地去追击敌军主力,而是主动选择了战场和战斗方式,他准确把握了胡琏的性格特点和用兵习惯,成功调动了敌人。 十纵仅用一天时间就完成了原定十天的阻击任务,胡琏北援开封的计划彻底破产,开封之围得以解除,这一胜利不仅在战术上意义重大,更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军的士气。 当地老百姓对这场胜利也功不可没,他们为十纵提供了大量情报和后勤支持,让部队能够迅速了解地形,选择有利阵地,没有群众基础,这样的奇招很难成功。 宋时轮这个人确实有两把刷子。他既有勇气走险棋,又有智慧看透对手,更难得的是他对自己部队的战斗力有准确判断,知道十纵能够完成这个艰难任务。 这场战斗也展现了解放军官兵的过硬素质,面对强敌他们没有丝毫退缩,而是坚决执行命令,打出了威风,打出了水平,正是有了这样的部队,指挥员的奇思妙想才能变成现实。 后来有人写诗赞美此战:“绝知救赵须围魏,挥剑佯攻上蔡城。”这两句话形象地概括了宋时轮的用兵精髓:不按常理出牌,以智取胜。 信源: 宋时轮将军树上躲还乡团 大喊憋气(图). 凤凰资讯

0 阅读:37
文史充点站

文史充点站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