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退役的飞机,为什么还要千里迢迢运到美国拆解?因为我们现在虽然是制造大国,就算C919、运-20这种大飞机都不在话下,可单论拆飞机来说,我们还得老老实实把飞机运到美国的“飞机坟场”去。 麻烦看官们右上角点击一下“ 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24年春天一则来自贵州的新闻悄悄刷上了热搜,一架退役客机在那片群山之间被拆解完毕。 这听起来没什么惊天动地的,但在航空圈里,却是件足以载入史册的事。因为在此之前,中国的退役大飞机想“体面退休”,都得漂洋过海去美国“落叶归根”,如今,这架飞机在自己国家完成了“最后的旅程”,意味着中国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飞机坟场”。 过去几十年,中国航空业的光鲜大多在天空里:新航线开通、C919首飞、国产发动机点火,可在那背后,有一件看似不起眼的事一直被人忽略——旧飞机怎么办?它们退役后不是立刻报废,而是像老教授退休后还能去讲讲课、写写书。 航空公司通常会分几条路:条件好的改装成货机,能飞几年就多赚点;技术学校会收几架做教具;再不济,也能拆了零件卖,问题在于,大多数中国退役飞机的“拆”这一步,一直被别人垄断。 美国人早在上世纪中期就玩转了这门生意,他们选了最合适的地方——干燥少雨、阳光毒辣的亚利桑那沙漠,那里的“飞机坟场”铺满老飞机,远远望去像一片金属森林,飞机停在那里不会生锈,方便随时拆、随时卖。 更关键的是美国人把这件事做成了产业,飞机的每颗螺丝、每块铝板、每个座椅都能变现:发动机能翻新再卖,起落架能修复继续用,机身铝合金能重新熔炼造汽车。 拆一架飞机的利润能达到几千万美元,效率高、污染低、认证齐全,久而久之,波音、空客连“拆解标准”都掌握在手里,想拆谁家的飞机,都得听他们的。 中国并不是不想干,只是起步太晚,拆飞机不像拆汽车,它需要庞大的技术体系、严格的环保管理,还要国际认可的资质。 以前,中国虽然有适合的气候,比如西北干旱地带,但配套设施薄弱,零件检测设备不齐,国际认证更是个难关,航空公司买飞机时签的协议也常写明:退役后需由原厂体系负责处理,于是,退役飞机不得不打包送去美国,一去就是上百万美元的成本。 转折点出现在国产大飞机C919首飞成功之后,那一刻中国不只是会造飞机了,也开始琢磨整个产业链的闭环,从制造、维护,到最终退役回收,都得掌握在自己手里。 于是,贵州这次拆解成了一个象征。那架退役客机在专业团队手中被一点点“解体”,每一个部件都经过检测、登记、再利用,发动机被单独拆出送去检测中心;机舱内的线路、电路板被分门别类;机身铝合金被熔炼后准备再生;复合材料部分则通过国产的低温解聚技术回收再用,整个过程干净、高效、环保。 更令人欣慰的是中国并不满足于“能拆”,成都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中心已经落成,哈尔滨的拆解基地也在建设中,未来将形成从检测、拆解到再制造的全国网络。 成都中心拆解的首架宽体客机实现了超过90%的资源回收率,这个数据放在国际上都不算低,甚至连以往最棘手的碳纤维机翼材料,中国企业也找到了本土解决方案,让“复合材料回收”这道世界级难题终于有了中国版本的答案。 一架退役飞机其实是个移动的宝库,一个发动机能卖上百万美元,起落架、液压系统、航电设备都能再利用,就连座椅布料、窗框、地毯这样的“小玩意”,都能重新加工成其他工业材料。 以往这些钱都被美国人赚走,现在终于留在了中国自己的产业链里,更妙的是,这些资源不再是单次利用,而是进入循环系统,成为中国航空工业新的利润点。 当然想追上美国几十年的积累还需要时间,中国目前的拆解厂规模还不大,部分高端设备依然要进口,但好消息是,标准正在形成,资质正在补齐。 中国企业已经拿下了国际权威的AFRA和ASA100认证,这意味着未来中国拆解的零件可以直接进入全球航材市场,不再被挡在门外。 从贵州的这架飞机开始,中国的航空业算是真正走向“闭环”,未来十年,中国将有超过2000架客机退役,这个数字意味着千亿级的市场,也意味着巨大的环保和技术挑战,过去中国飞机的故事只写到“起飞”;如今,终于有人开始书写“降落”之后的新篇章。 有评论说能造飞机是国家实力,能拆好飞机才是真正的成熟,也许几十年后,中国的西部荒漠里也会出现一片整齐排列的退役机群,阳光打在金属机翼上,闪烁着银白的光——那不是废弃,而是另一种起飞的方式。 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呢? 主要信源:(金融时报——大飞机“退役”后,去哪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