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美国特意做了一个轰动全球的实验,把4男4女关在一起两年,再次打开房门,里面的情况直接让无数科学家傻眼了。 麻烦看官们右上角点击一下“ 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91年,美国亚利桑那的沙漠中竖起了一座巨大的玻璃宫殿,在阳光下闪得刺眼,那是“生物圈2号”,人类第一次想亲手造一个“新地球”。 整个项目耗资两亿美元,占地一万三千多平方米,里面被分成七个生态区:热带雨林、海洋、沙漠、湿地、草原、农田,甚至还放了几只小山羊,外面的人看着它,觉得这简直就是科幻片的场景。 那年九月,八个科学家穿着统一的制服走进这座巨大的玻璃罩,四男四女,满脸是那种要为人类开辟未来的神圣表情。 外界看他们,就像看宇航员登月,记者在门外拍照,人群欢呼,他们一关门,气闸落下,跟外面的世界彻底断了联系,那一刻,他们以为自己要开启人类的新篇章。 刚开始的几个月生活看着挺理想,田里的麦子抽穗,香蕉树结果,温室的空气湿润得像热带,大家轮班照顾动物、种菜、记数据,还会抽空庆祝生日,偶尔还在玻璃屋顶下跳舞,那画面乍一看,真像人类学会了“自给自足”。 可梦想破碎往往不需要惊天动地的灾难,只要几个看不见的小问题。第一个麻烦来自空气,没人明白为什么,氧气慢慢开始变少,呼吸变得沉重。起初以为是植物还没长大,光合作用不够,可问题远比这复杂。 土壤里的微生物夜以继日地分解有机物,疯狂消耗氧气,而那些混凝土墙体却悄悄吸走了二氧化碳,整个循环彻底乱了套,两亿美元的“完美系统”,被几微米大小的生物打败。 空气变稀薄后人也跟着虚,有人早上起床头晕得站不稳,走几步就喘气,连爬楼梯都得歇三次,氧气含量降到14%,相当于海拔四千米,那时候笑都得省着劲。有人形容自己“每天都像住在半个珠穆朗玛峰上”。 空气的问题还没解决食物危机又来了,蜜蜂死光,授粉断了,粮食减产,蟑螂和蚂蚁成了新的霸主越杀越多,热带雨林的藤蔓疯长,几乎淹没了别的植物,海洋区的鱼死得成片,水质发臭,气候也彻底乱了:沙漠开始长草,雨林反而干枯。白天热得像烤箱,晚上又冷得像冷库,这个本该复制地球的系统,正在一点点背叛设计者的期待。 食物短缺的后果来得飞快,志愿者每天吃的热量还不到正常人的一半,主食只剩红薯和一点蔬菜,有人干脆挖植物的根来吃,有人悄悄把实验样本煮成汤,到第二年,每个人体重都掉了十几公斤,连笑容都显得费劲。 精神上的崩溃比饥饿更快,八个人关在同一个世界里,空气稀薄、肚子打鼓、睡不好觉,小矛盾被放大成深仇大恨。 最初一起种菜的伙伴,后来互相不说话,吃饭分成两桌,连看一眼都嫌浪费氧气。有人怀疑别人夜里多呼吸了几口气,也有人偷偷在笔记里写下别人“阴险自私”。原本象征人类团结与探索的实验,变成了封闭版的“幸存者真人秀”。 1993年,当他们终于撑完两年走出那扇气闸门时,外面的人几乎认不出他们。一个个瘦得皮包骨,眼神空洞。 原本郁郁葱葱的“新地球”,变成一片残骸,热带雨林干裂、农田杂草丛生、海洋发黑,原本放进去的四千多种生物,剩下不到五百种,几乎全是害虫。 有人说这是一次彻底的失败。可回头看,也许它是一堂最贵的课,它让人类明白,我们对生态的理解其实贫瘠得可怜,一个看似完美的系统,只要一只蜜蜂、一撮微生物出错,就能让整个世界崩塌。 科学家们后来回忆,那段经历比任何太空任务都难熬,因为你每天都能感受到自然在教训你不是用雷电,不是用地震,而是用缓慢的窒息,你越想控制它越偏离轨道。 这个实验没能带人类走向火星,却把人们的目光重新拉回地球,之后,“生物圈2号”被改成气候研究中心,用来研究二氧化碳和生态变化,那座玻璃房子成了人类傲慢的纪念碑,也成了科学反思的课堂。 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