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37岁梁从诫被下放江西劳动,妻子周如枚立刻提离婚,还给儿子改名换姓,不久后改嫁,12年后,人们看到周如枚的下场,纷纷感慨:凉薄之人,终究没有好下场! 梁从诫先生从小就生活在万众瞩目的光环下。父亲是中国现代建筑的奠基人,母亲是才情横溢的文学大家,这种家世,在当时的北平城里,谁不羡慕?林徽因当年对儿媳妇周如枚那叫一个喜欢,逢人就夸这姑娘温婉大方,甚至开玩笑说:“要是她以后真成了我儿媳可好了。”这话听起来多暖心啊,简直就是婆婆对儿媳妇的最高赞誉了。 梁从诫和周如枚,那可是真正的青梅竹马。两家是世交,父辈都是清华的老友,孩子们从小就玩在一起,吃着一锅饭长大。1955年,两人结婚的消息一传开,整个文化圈都沸腾了,亲朋好友都赶着去喝喜酒,大家纷纷感慨这才是真正的“门当户对”、“才子佳人”。 婚后,小两口的日子也过得温馨美满。他们南下昆明,在彩云之南安了家,不久后,儿子梁鉴也出生了,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羡煞旁人。当时,梁从诫在云南大学教历史,周如枚则在家操持家务,偶尔也做些翻译工作,日子过得平静而充满希望。 到1969年,那个特殊的年代,历史的洪流裹挟着每一个人向前冲。原本风度翩翩的大学教授梁从诫,一夜之间成了“问题人物”,被下放江西干校劳动改造。他从一个在北大讲台上挥斥方遒的学者,变成了一个在田里锄地、挑粪的农民。这种巨大的落差,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难以承受的打击。 然而,更让人心寒的,是妻子周如枚的选择。梁从诫刚踏上南下的火车,周如枚就直接递上了离婚协议书。没有争吵,没有眼泪,只是干脆利落地结束了这段婚姻。更让人震惊的是,离婚第二天,她就把儿子的姓也改了,梁鉴变成了“周学兵”。这个举动,像一把锋利的刀,彻底斩断了她与梁家,与梁从诫的所有联系。 很多人指责她无情无义,凉薄至极。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一个女人,带着一个孩子,面对丈夫突如其来的“变故”,她能怎么办?那个年代,讲究的是“划清界限”,讲究的是“自保”。如果她不离婚,不改姓,很有可能整个周家都会受到牵连。周如枚的母亲也曾私下劝女儿:“能躲则躲,能避则避,不然整个大家族都可能遭殃。” 所以,周如枚的选择,与其说是无情,不如说是在那个特殊历史时期,一个女人为了生存和保护孩子,所做出的无奈之举。她或许不是不爱梁从诫,但在时代的洪流面前,个人的情感显得那么渺小和脆弱。这种“身不由己”的滋味,又有几个人能真正体会呢? 离婚后的周如枚,并没有像大家想象的那样,从此过上“好日子”。她带着孩子,寄住在父母家里,靠着微薄的翻译稿费维持生计。那个年代,一个离婚女人带着孩子,要承受多少流言蜚语和白眼?经济拮据,孩子读书用钱,哪样不是压在心头的大事? 后来,周如枚遇到了谢荣,一位从英国留学归来的麻醉专家。两人因翻译书稿而相识,因学术而结缘。谢荣并不在意周如枚曾离异、带着孩子,反而对她悉心照料,愿意承担起父亲的责任。他们的生活虽然不奢华,但总算有了稳定和温暖,后来还生了一个女儿。 然而,命运似乎并不打算放过周如枚。婚后没几年,她就被诊断出患有严重的心脏病。谢荣四处求医,倾尽家财,最终仍然没能留住她。1980年,周如枚因病离世,年仅48岁,撒手人寰。 周如枚的离世,让很多人唏嘘不已。有人说她是“福薄命浅”,也有人私下提及她当年“狠心”的决定,感慨“凉薄之人,终究没有好下场”。可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周如枚的一生,其实一直是被时代、被家庭推着走的。她的离婚,是为了自保;她的改嫁,是为了寻求一份安稳。她或许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但她也是一个在困境中努力挣扎的普通人。 当年的梁从诫,身在江西干校,多年后才得知前妻去世的消息。虽然多年不曾往来,但心里还是一阵酸涩。毕竟,那曾是他深爱的妻子,曾是他孩子的母亲。他从未公开指责过周如枚,只是将所有的遗憾和悲伤,默默藏在了心里。 梁从诫熬过了最艰难的十年。1978年,他恢复自由,重回北京,重回学术界。他没有去寻找前妻,也没有急着和儿子重聚。那些亲情和过往,早已被现实割裂得支离破碎。 梁从诫重新投入到学术工作中,创办杂志,投身环保事业。他的晚年,活得更加通透和豁达。他不再执着于过往的苦难,而是将余生奉献给了中国的环保事业,被誉为“中国环保第一人”。2010年,79岁的梁从诫病逝于北京。他的丧礼上,来了很多旧友、学生,还有许多环保组织的年轻人。大家都在缅怀这位从建筑世家走出的环保先锋,感慨他一生所做的贡献。 最让人感慨的是,血脉的传承,终究是斩不断的。当年被周如枚改名的儿子——周学兵,后来成为了一位中国青铜器保护专家。更有意思的是,他的女儿,也就是梁从诫的孙女,在得知家族往事后,竟然自己把名字改成了“梁周洋”,把两家的姓都拢到了一起。
1969年,37岁梁从诫被下放江西劳动,妻子周如枚立刻提离婚,还给儿子改名换姓,
司马槑谈过去
2025-09-09 20:22:1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