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五一劳动节,大学生史树青一大早来到北京西直门外大街的早点摊吃早点。出于

司马槑谈过去 2025-09-07 18:21:17

1951年五一劳动节,大学生史树青一大早来到北京西直门外大街的早点摊吃早点。出于职业高度敏感性,他一坐下来就注意到早点摊上盛凉粉的器皿来路不凡。这是个直径超过40厘米的青花大盘,史树青一眼看出,大盘是明代宣德官窑瓷器,因器形大而格外珍贵。 1951年,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到处都是一股子朝气蓬勃的劲儿。那年五一劳动节,北京城里更是热闹非凡,准备着大游行。当时还是个大学生的史树青,一大早就溜达到了西直门外大街,找了个早点摊准备填饱肚子。他这人,打小就泡在琉璃厂,跟着父亲看古董字画,眼睛练得比鹰还尖。 一屁股坐下,他没先看吃的,眼神一下就被摊主用来盛凉粉的家伙给吸住了。 那是个青花大盘子,直径得有40多厘米,蓝白相间的花纹在晨光下,透着一股子沉静又华贵的气派。摊主大娘麻利地从里面舀着凉粉,盘子里的酱油、醋、辣椒油混在一起,寻常得不能再寻常。 可在史树青眼里,这盘子简直在发光。他心里“咯噔”一下,这胎质、这釉色、这画工,尤其是盘底那若隐若现的款识,这哪是盛凉粉的家伙,这分明是明代宣德官窑的青花瓷! 宣德的瓷器本就金贵,这么大尺寸的盘子,更是稀世珍宝,搁在当时,能换一座大宅子。 史树青心里头翻江倒海,面上却不动声色。他赶紧招呼一块儿来的同学王世襄。王世襄也是个懂行的主,家里收藏无数。史树青指着那盘子,压低声音说:“你看那盘子,跟你家那个是不是一样?”王世襄凑过去一瞧,眼睛也直了,兴奋地一拍大腿:“没错!宣德的盘子!好家伙,你这眼睛可真毒!” 俩人对视一眼,心里都有了数。这宝贝要是在不知情的人手里,磕了碰了,那可是天大的损失。他们立马跟摊主大娘商量,说想买这个盘子。大娘一脸纳闷,觉得这两个学生娃是不是吃早点吃糊涂了:“一个破盘子,有啥好买的?”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两位囊中羞涩的大学生,东拼西凑,各掏了2块5毛钱,凑了5块钱,硬是把这个国宝给买了下来。 你能想象那画面吗?五一游行的队伍里,两个年轻人,一人一边,轮流抱着个直径40多厘米、装着凉粉味儿的青花大盘子,脸上挂着捡到宝的傻笑。游行结束,他们连家都没回,直接抱着盘子,把它捐给了故宫博物院。 那个年代的读书人,心里头装的是家国天下,是对文化的敬畏和热爱。一个国宝,在他们眼里,价值不是能换多少钱,而是它应该待在能被最好保护的地方。 这种纯粹,在今天这个什么都讲究“变现”的时代,显得格外珍贵。 当然,史树青能有这“毒”眼,也不是一天练成的。他15岁那年,就在厂甸庙会上,花了两毛钱,从一堆没人要的字画里,淘到了一幅清代爱国将领邱逢甲的真迹。 后来这幅字画也被他捐给了国家,如今是国家一级文物。你说,这“捡漏”靠的是运气吗?那全是学识和眼力在背后撑着呢。 几十年来,史树青为国家抢救了无数珍贵文物,从成吉思汗最早的画像,到国内唯一的成吉思汗圣旨金牌,经他手的国宝数不胜数。他自己常说,做鉴定,凭的就是八个字:“一心为公,光明磊落。” 他也确实是这么做的,碰见假的,不管对方是谁,他都直言不讳,绝不留情面。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被誉为“鉴定国宝的国宝”的泰斗级人物,晚年却卷入了一桩震惊全国的公案,留下了一段至今都让人唏嘘不已的争议。 这就是2008年曝光的“金缕玉衣”骗贷案。 一个叫谢根荣的商人,用一件号称是汉代的“金缕玉衣”,从银行骗取了5个多亿的贷款。而为这件“国宝”出具鉴定证书,并估价24个亿的,正是包括史树青在内的五位顶级鉴定专家。 消息一出,舆论哗然。后来谢根荣自己承认,那件金缕玉衣是他花了区区几万块钱找人伪造的。这下子,整个古玩鉴定界都地震了。 面对媒体的追问,几位在世的专家说法不一,甚至有人想把责任都推到已经于2007年去世的史树青身上。这背后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收藏大家马未都先生的看法,或许更接近真实。他说:“史先生学问第一,简直就是活字典。但鉴定技术不可能终身相随,人一老,心力弱了,判断力就会往下走。” 当时史树青已经八十多岁,身体和精力都大不如前。据说到现场,专家们也只是隔着玻璃柜看了几眼,并没有上手仔细研究。在那种被人捧着、被气氛烘托着的情况下,一位年迈的专家,被裹挟、被误导,也是极有可能的。 咱们今天回头看,这事儿确实让人五味杂陈。一位为国家奉献了一辈子,抢救了无数珍宝的老专家,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因为一次可能的失误,一生的清誉都蒙上了阴影。这对他公平吗?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或许永远无法知道,史树青先生在为那件假“金缕玉衣”签字时,内心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挣扎。但他一生为保护国家文物所做的巨大贡献,是无法被抹杀的。 一个人的功与过,或许不该由最后一件事来简单定义。 正如那些静静躺在博物馆里的文物,它们身上既有历史的荣光,也可能沾染了岁月的尘埃。

0 阅读:53
司马槑谈过去

司马槑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