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狼牙山五壮士”幸存者葛振林意外得知,中央军委发给他的金质勋章竟然被

司马槑谈过去 2025-09-07 18:21:18

1994年,“狼牙山五壮士”幸存者葛振林意外得知,中央军委发给他的金质勋章竟然被儿子偷去换毒品了,面对这种情况,葛振林会如何处理呢? 1998年,81岁的葛振林拄着拐杖,一步一步挪进了湖南衡阳市公安局。接待的警员一看是老英雄,赶忙又是倒水又是搀扶,问他老人家有啥事。老人沉默了半晌,浑浊的眼睛里泛起泪光,一开口,声音沙哑又坚定:“我来举报我儿子,葛拥宪,他吸毒。请你们把他抓起来,强制戒毒,不用看我的面子!” 在场的人都愣住了。这是演的哪一出?父亲亲手把儿子送进法办,这得是多大的决心,又是多深的失望? 其实,在踏进市公安局之前,葛振林已经在当地派出所徘徊了好几次。但派出所的同志们有顾虑,一来觉得葛拥宪情节不算特别严重,二来,这可是“狼牙山五壮士”的后人,万一把这事捅出去,对老英雄的声誉是多大的打击?所以,基本都是批评教育、罚点款了事,指望着孩子自己能回头。 可他们都低估了毒品的魔力。苦口婆心的劝说,在毒瘾面前,比纸还薄。而真正让葛振林下定这“狠心”的,是一枚勋章的消失。 那不是一枚普通的勋章。那是1994年,中央军委为表彰他在革命战争年代的卓著功勋,特意颁发的“红旗勋章”。对葛振林来说,这枚沉甸甸的金质勋章,承载的不是荣耀,而是牺牲战友的鲜血和那段九死一生的峥嵘岁月。他平日里把勋章锁在柜子最深处,宝贝得跟自己的命一样。 那年“八一”建军节,上头通知他去北京参加招待会,特别嘱咐要佩戴勋章。葛振林这才小心翼翼地把盒子取出来,可打开一看,里面空空如也。老人当时就懵了,心像是被人用钝刀子剜了一下。全家翻箱倒柜,最后查出来,是三儿子葛拥宪偷去卖了。 卖了多少钱?几百块。换了什么?几包能让他飘飘欲仙的白色粉末。 “三儿啊,那上面有你马宝玉伯伯的血啊!你怎么能……” 葛振林气得浑身发抖,老泪纵横。那一刻,他仿佛又站在了狼牙山的悬崖边,只是这一次,推他下去的,是他曾捧在手心里的儿子。他对着儿子哀求、怒骂,讲尽了道理:“毒品会让你堕落,会让你犯罪,会掉脑壳的……” 葛拥宪跪在地上痛哭流涕,发誓再也不碰。可没过多久,又和那帮“朋友”混在了一起。一次次的失望,像冷水一样浇在葛振林心头,终于让他明白,靠“家法”已经救不了这个儿子,只有靠国法,或许还有一线生机。于是,便有了开头那一幕,一位父亲,亲手把儿子送进了高墙。 很多人可能会纳闷,英雄的后代,怎么会走到这一步? 这恰恰是葛振林老英雄一生风骨的写照。他有四个儿子,除了老大葛长生参军成了一名工程兵,其他几个都是普通工人。三儿子葛拥宪,曾是他最疼爱,跟在身边时间最长的一个。 当年,葛拥宪从师专附中毕业,下乡当了知青。返城后,眼看着身边不少有门路的同学都安排了好工作,他也动了心思,想让父亲利用老关系,给自己找个“铁饭碗”。 这事儿要放别人身上,可能就是一个电话、一句话的事。可葛振林把脸一沉,直接拒绝了。他对儿子说:“我是共产党的干部,不能为家里的私事去求人。组织分配你到哪里,你就在哪里好好干!” 最后,葛拥宪被分配到衡阳建湘柴油机厂当了一名普通的磨工。父子间的梁子,可能就是从那时候结下的。他想不通,父亲明明是全国闻名的大英雄,为何就不能让家里人沾点光? 后来,工厂效益下滑,葛拥憲下岗了。没了工作,心里又憋着对父亲的怨气,他开始游手好闲,跟着一群不三不四的人南下“做生意”,最终在那个泥潭里染上了毒瘾。 说到底,这是时代的悲剧,也是家庭教育的困局。葛振林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他用最严苛的标准要求自己,也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子女。他给了孩子们最正直的榜样,却没有给他们“走捷径”的特权。这种“不近人情”的公平,在某个阶段,却成了儿子心中的“不公”。 葛振林的选择,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议论。但更多的人,是被这位老英雄“大义灭亲”的举动所震撼和感动。1999年,全国举办禁毒图片巡回展览,葛振林做出了一个更惊人的决定:他亲自把儿子葛拥宪在劳教所接受改造的照片,送到了展览组委会。 他没把这当家丑,而是当成了一个活生生的反面教材,他对工作人员说:“把我儿子的照片放上去,告诉所有人,英雄的后代犯了法,一样要接受惩罚!让大家看看毒品的危害!” 照片展出后,舆论一片赞誉。人们看到的,不是一个英雄家庭的污点,而是一位老共产党员坦荡无私的胸怀和与毒品斗争到底的决绝。 2005年3月21日,88岁的葛振林走完了他传奇的一生。早已戒毒成功、开启了新生活的葛拥宪,在父亲的灵前长跪不起,泪流满面。他后来对记者说:“以前我特别怨恨他,觉得他不疼我。现在他走了,我才明白,他那是用最笨、也最深沉的方式在救我。他这一辈子,最疼的还是我……”

0 阅读:65
司马槑谈过去

司马槑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