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2月初,美国核潜艇闯入我国海域刺探情报,被我军发现后仍赖着不走,当毛主席得知此事后略施小计,结果吓得美国核潜艇整整七天七夜呆在海底不敢动弹一步…… 说到这核潜艇啊,脑子里立马浮现出两个画面。 第一个,是1959年,咱们国家的国庆节。苏联老大哥赫鲁晓夫来了,毛主席跟他提想搞核潜艇,结果赫鲁晓夫鼻子一哼,说:“你们搞不了,太复杂,太花钱!苏联有,就等于你们也有。”这话搁谁身上不来气?毛主席当场没发火,但后来那句“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就这么传遍了全国。 第二个画面,更让人心酸又振奋。1960年代初,我们的科研人员为了造出核潜艇,连个像样的资料都没有。结果,一个中国外交官从国外给儿子带回来的玩具核潜艇,成了宝贝,被征用到了设计院!你没听错,一个玩具!我们的“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院士拿着这个模型,第一次对核潜艇有了清晰的概念。他们没有电脑,就用算盘一笔一画地算,用最原始的方法攻克最尖端的技术。 这两个画面,一个被轻视后的自强不息,一个是一穷二白下的智慧与坚韧,共同构成了我们今天强大海军的基石。所以,当1972年那个事儿发生的时候,一点都不觉得意外。 美国核潜艇在咱们海域赖着不走,其实是在试探。试探什么?试探咱们的底线,试探咱们的实力,试探咱们的决心。 毛主席听完汇报,微微一笑。他没有直接跟美国佬硬碰硬,他知道,我们现在的海军还不够强大,硬碰硬只会吃亏。但是,我们有智慧。 他下令,把淮河治理工程中的几个大型水库的泄洪闸门,全部打开! 你可能觉得这招有点匪夷所思,这不是自己找麻烦吗?水库泄洪,水会往哪里流?当然是往大海流啊!而咱们海域,特别是浅海区域,因为大量淡水涌入,会形成一个巨大的、快速流动的淡水层。 核潜艇在水下航行,最怕的就是环境突变。它需要精确地掌握水下环境,包括盐度、温度、密度等等,才能保持平衡和隐蔽。如果水下环境突然变化,潜艇的声呐探测系统就会受到严重干扰,甚至失效。更重要的是,潜艇内部的平衡系统会受到挑战,如果无法及时调整,轻则失控,重则有触底的危险。 美国核潜艇当然知道这个道理。当它发现周围的海水突然变得“不正常”起来,各种参数都在急速变化,它立刻就慌了。它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知道再这么下去,自己的处境会变得非常危险。 于是,它不得不停止前进,老老实实地趴在海底,等待水文环境恢复正常。它一动不敢动,一探头就会被发现,甚至会暴露自己的位置。 毛主席这一招,就是“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你不是想刺探情报吗?我偏不给你任何机会。你以为我们只是在搞民生工程?其实,我们每一步都走得有深意,每一步都跟国家安全紧密相连。 这场“水下七日”的较量,最终以美国核潜艇的灰溜溜撤退告终。它向世界证明,新中国虽然还不够强大,但我们有智慧,有决心,也有能力捍卫自己的国家安全。 如今,50多年过去了。我们再看今天的中国海军,早已不是当年那个“用玩具做模型”的年代了。2019年,在庆祝人民海军成立70周年的阅兵式上,新型核潜艇威武亮相。这背后,是多少代科研人员的默默奉献,是多少个“黄旭华”一样的英雄,隐姓埋名、无怨无悔地付出了青春和生命。 我们再也不用靠“泄洪”来吓唬人了,因为我们自己就有强大的核潜艇编队。我们不仅有了自己的“长征一号”,还研发出了更先进的型号。从当年的“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豪言壮语,到今天拥有强大的“水下长城”,我们用了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 这是一种精神,一种不被困难吓倒、不向强权低头、勇于自力更生的精神。这种精神,跟我们当年治淮的决心是一样的。从治淮到造核潜艇,从解决温饱到维护国家安全,我们每一步都走得踏实,每一步都走得掷地有声。 今天,当我们站在2025年,回顾那段历史,我依然觉得热血沸腾。我们不惹事,但我们也不怕事。我们的强大,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和平,更好地守护我们的家园。 那艘1972年闯入我国海域的美国核潜艇,可能至今都不知道,它被吓得动弹不得的背后,是新中国为民治水的伟大工程,更是我们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的决心。 这,就是中国的智慧。
志愿军四任司令员,对整体战局影响最大的,是哪两位?“1951年4月13日,飞机
【3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