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5日,彭博社报道,特别军事行动已进入第四年,但过去几周俄罗斯加大了空袭力度,并重点打击能源基础设施。 切尔尼戈夫州的遭遇最能说明这种打击的针对性。这座位于乌克兰东北部、与白俄罗斯接壤的州,本就是保卫基辅的天然屏障,其战略价值让它成为近期俄军打击的重中之重。 10月1日,俄军就用“伊斯坎德尔-M”导弹对切尔尼戈夫以东的无人机发射基地实施精准打击,一口气摧毁20辆运载“柳蒂”无人机的卡车,车上100架无人机全部损毁,还消灭了60名武装分子,连试图撤离的5辆卡车也被“天竺葵-2”无人机追着炸毁。 而本周的持续袭击更直接砸断了当地的能源命脉,苏梅州和切尔尼戈夫州成为全国断电最严重的区域,仅切尔尼戈夫北部就有5万户家庭陷入黑暗,能源部门坦言“修复压力巨大”。 更让人揪心的是,能源中断还波及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隔离区,10月1日俄军袭击基辅州斯拉武季奇市的能源变电站后,这座曾发生过史上最严重核泄漏的设施紧急断电,只能靠柴油发电机维持冷却系统运转。 泽连斯基当即警告这是“全球性威胁”——要知道1986年的事故释放了相当于400枚广岛原子弹的辐射剂量,如今冷却系统一旦失效,后果不堪设想。 10月3日夜的袭击则将这种能源打击推向了新的规模。俄军动用35枚巡航导弹(含弹道导弹)和60架无人机,分三波扑向哈尔科夫州和波尔塔瓦州的天然气开采设施,这是迄今为止针对乌能源设施的最大规模攻击。 乌军虽然动用了NASAMS、S-300和“爱国者”系统拦截,拦下了三分之二的来袭目标,但对精密的天然气设施来说,一枚漏网之鱼就足以造成致命伤害。 乌克兰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Naftogaz)随后确认,多处压缩站的阀门被烧蚀,部分井口套管炸裂,修复需要拆除数百米管线,最乐观估计也要两周才能恢复一半产能。 连锁反应很快显现,乌克兰能源部凌晨就通报,东北部与中部启动循环停电,工业用户被优先限制供电,虽然靠低频储能和柴油发电机保住了居民基本用电,但边缘乡镇还是在黑暗中度过了寒夜。 这种集中打击绝非偶然,而是俄军战术革新后的刻意为之。现在俄军采用“去中心化”打击范式,通过电子侦察卫星与地面渗透网络配合,把目标定位周期压缩到12小时以内,形成“弹道导弹破防+巡航导弹补杀+无人机毁伤评估”的三段式流程,单次行动弹药投送量比之前提升40%。 这次袭击用的Kh-101与“口径”导弹都带着低空海漂和折返机动技术,专挑河谷、森林带飞行以躲避雷达,正是这种战术的典型应用。 而其战略意图也很清晰:一方面,能源是现代战争的“血液”,摧毁天然气设施能直接削弱乌军的燃料供应,打乱前线补给节奏; 另一方面,眼看冬季临近,乌能源部门正全力准备供暖季,此时瘫痪能源设施,就是要通过断暖断电动摇民心,制造社会不稳。就像专家指出的,这种打击表面是毁设备,实质是对乌克兰国家韧性的考验——当城市陷入黑暗、供暖中断,民众对国家的信任会被逐步侵蚀。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能源攻防已经形成拉锯。就在俄军袭击乌天然气设施的同时,乌军也用改装的Tu-141无人侦察机跨越1400公里,击中了俄罗斯奥伦堡州一座年加工能力700万吨的炼油厂,这座工厂连接着重要的成品油管网,产出直接供应俄军西南军区战备库存。 但对乌克兰来说,这种反击难以抵消自身的民生困境。截至10月5日,全国已有超过7.3万名电力用户断电,利沃夫等城市不仅停电还出现停水,公共交通停运,学校和商铺临时关闭,医疗系统不得不启动应急响应收治伤者。 而西方援助的防空武器虽能部分拦截,但面对俄军持续的饱和攻击,始终难以形成全面防护,泽连斯基在电视讲话中反复呼吁国际社会加快提供更多防空装备,直言“只有强化防空才能遏制俄方打击”。 如今特别军事行动进入第1316天,战场早已呈现“远程打击常态化、地面争夺胶着化”的特征。俄军在五大方向同步推进的同时,把能源设施当成了“战场外的前线”,试图用这种方式压缩乌的战争持续能力。 但代价是无数平民的正常生活被打碎,连切尔诺贝利这样的核安全禁区都沦为风险源。随着冬季临近,这场围绕能源的攻防只会更激烈,而那些在黑暗中等待供电恢复的民众,才是这场冲突中最无辜的受害者。
10月5日,彭博社报道,特别军事行动已进入第四年,但过去几周俄罗斯加大了空袭力度
天天纪闻
2025-10-06 19:47:08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