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总理莫迪已经做出了选择,不论是在金砖国家还是上合组织,都不会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一起,反对美国的霸权了。 不仅如此,印度可能在美国的授意下在印太地区采取行动,从而影响金砖国家共同对抗美国霸权的合作,印度商务与工业部长戈亚尔表示,中印两国正在就稀土问题进行磋商。 先看Quad机制里的“高调站队”。作为美国主导的“印太战略”核心支柱,Quad在2025年7月华盛顿举行的第10届外长会议上,正式启动“四方关键矿产倡议”,将稀土供应链“去中国化”推向实操阶段。 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在会上直言“确保原材料获取与加工能力是四国共同战略要务”,而印度外交部长苏杰生几乎是立刻表态“将全力配合Quad框架下的产能建设,共建印太矿产安全网络”。 这场所谓的“安全合作”,本质是美国牵头构建针对中国的“矿产北约”:美国出资本和市场,日本供加工技术,澳大利亚提供原矿,印度则被定位为“产业链中端枢纽”。 美方承诺通过iCET框架向印度转让稀土萃取技术,日企住友将与印度Tata集团合作在拉贾斯坦邦建设冶炼基地,目标是2030年实现15万吨/年的加工产能。 莫迪政府对此表现得极为积极,不仅批准Tata集团承接Quad框架内的半导体订单,还特意修改《矿产法》简化稀土开采审批,摆出一副“要做印太稀土庄家”的姿态。 但印度的“现实刚需”很快就让这份高调破功。2025年6月,印度工商部悄悄派人赴青岛与中国稀土企业面谈,求购用于新能源汽车的钕铁硼磁体。 此时印度国内车企正因为磁体短缺陷入停产危机,塔塔汽车位于浦那的工厂库存仅能维持10天生产。 这种“有矿无技”的窘境,让莫迪政府不得不放下“庄家”身段。 2025年8月中印外长会谈时,苏杰生特意提及“希望中方放宽稀土出口管制”,而印度媒体立刻炒作“中国已解除限制”,直到中方发言人毛宁澄清“不了解相关情况,愿维护供应链稳定”才作罢。 更讽刺的是,就在印度求着中国卖稀土的同时,还在Quad框架下配合美国围堵中国供应链。 Quad在2025年7月的会议后,组织了近40家跨国企业圆桌会,敲定了三条“绕开中国”的稀土通道:澳大利亚Lynas将马来西亚精炼厂产能优先供给印度,日本JARE注资7200吨钕镨产能锁定合作; 美国AREC通过ReElement技术与印度企业共建回收工厂,试图从电子垃圾中提取稀土; 印度则承诺将Tata半导体工厂与Quad矿产链绑定,优先使用联盟内稀土材料。 可这些布局全是“空中楼阁”:巴西Serra Verde矿山的美国投资方坦言,至少2027年前稀土仍需送中国加工; 美国MP Materials公司2024年80%的产出仍销往中国,自建分离厂遥遥无期。印度自己的拉贾斯坦邦炼厂要2027年才投产,眼下拿到的澳大利亚原矿只能堆在港口,反而占用了1.2亿美元外汇储备。 这种“两面操作”的矛盾在2025年8月彻底暴露。一方面,印度商务部长戈亚尔在青岛会谈后公开表示“欢迎中国企业参与印度稀土勘探”,承诺给予税收减免; 另一方面,印度陆军东部司令部却在中印边界附近加强巡逻,还高调宣布“挫败一起向中国走私稀土原矿的企图”,扣押了300吨矿石。 明眼人都清楚,印度所谓的“走私”,不过是民间对官方低效审批的变通——印度本土加工不了,原矿卖给中国能赚3倍差价,而官方却要把矿石留给还没建成的炼厂。 这种“既想赚中国的钱,又想断中国的粮”的操作,让中国稀土行业协会直接表态“不会与存在供应链安全风险的国家开展核心技术合作”,等于关上了印度获取提纯技术的大门。 更让印度尴尬的是,美国的“支持”从来都是有条件的。Quad的5亿美元投资,附带了“印度稀土磁体优先供应美国车企”的条款,且技术转让仅限中轻稀土分离,重稀土核心工艺仍对印度封锁。 2025年7月,就在Quad喊出“去中国化”口号两天后,美国商务部突然取消部分芯片设计软件对华出口限制,理由是“保障美国企业利益”。 这种实用主义操作,彻底暴露了印度只是美国产业链上的“可替换棋子”。而印度寄予厚望的Tata半导体工厂,因缺乏稀土磁材供应,投产时间已从2025年推迟到2026年,Quad承诺的订单也开始流向韩国企业。 说到底,莫迪政府2025年的这些操作,仍是“小国心态”在大国博弈中的错位表演。
莫迪你凑什么热闹,这是印度能凑的局吗?93大阅兵震惊了整个世界,其中有两国家
【3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