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昨晚(10月5日晚)表示:“冬季来临前,俄罗斯正公然试图摧毁我们的民用基础设施——我们的天然气基础设施、发电和输电设施。世界对此毫无实际反应。我们将奋起反抗,让世界不再沉默,让俄罗斯感受到回应。” 这场俄乌冲突从本质上就是场不断升级的消耗战,能源设施从来都是双方博弈的核心筹码。 放在几年前,俄罗斯断然不敢如此明目张胆地轰炸乌克兰的天然气和电力设施,因为那时俄罗斯每年要通过乌克兰境内的管道向欧洲输送超过1300亿立方米天然气,占其对欧管道输气总量的一半左右。 这种深度依赖让乌克兰掌握着关键话语权:俄罗斯不仅得按时支付过境费,还得默许乌克兰无偿使用部分天然气,毕竟一旦过境通道中断,俄罗斯的能源收入和对欧地缘影响力都会大打折扣。 但这一切在2025年1月1日彻底改变了——泽连斯基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拒绝续签即将到期的天然气过境协议,彻底切断了这条运行数十年的能源通道。 这个决策显然经过了反复权衡。泽连斯基当时宣称这是“俄罗斯遭遇的最大失败之一”,试图通过切断能源纽带削弱俄罗斯的地缘工具。但他显然低估了俄罗斯的应对能力:早在协议到期前,俄罗斯就已经打通了替代路线。 “西伯利亚力量”管道对中国的输气量在2025年突破380亿立方米的设计产能,通过“中亚-中心”管道反向输送至中亚的天然气也达到每年120亿立方米,再加上“土耳其溪”管道对欧洲的供应,俄罗斯已经完全摆脱了对乌克兰过境通道的依赖。 斯洛伐克总理菲佐当时就警告,这个决定只会伤害欧盟,不会损害俄罗斯,后来的局势完全印证了这一点。 更关键的是,泽连斯基在切断过境通道后,还主动升级了能源设施的对抗。2025年3月,乌军在库尔斯克州苏贾地区撤退时,炸毁了当地的天然气计量站。 这个站点每天能向欧洲输送4000万立方米天然气,此前已被乌军控制作为后勤点。 这一举动被俄国防部视为“蓄意挑衅”,也彻底打消了俄罗斯对能源设施“留有余地”的顾虑。既然过境通道已断,自家能源设施又遭攻击,俄罗斯自然不再有任何顾忌,转而将乌克兰的能源基础设施变成了打击目标。 到了10月5日泽连斯基表态前,俄罗斯的打击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度。就在表态前一天凌晨,俄军发动代号“铁幕”的行动,用50枚导弹(包括12枚“匕首”高超音速导弹)和500架无人机对乌克兰15个州的基础设施发动饱和攻击。 这次打击精准摧毁了扎波罗热核电站5号机组、敖德萨液化天然气接收站(摧毁率92%)等关键目标,导致乌克兰全国超40%地区断电,基辅地铁瘫痪12小时,至少5人死亡。 而这并非孤例,10月3日俄军刚用35枚导弹和60架无人机袭击了哈尔科夫和波尔塔瓦的天然气生产设施,创下开战以来最大规模的气网袭击。乌克兰能源部的数据显示,全国68%的变电站已经停运,冬季供暖的基础几乎被摧毁。 泽连斯基抱怨的“世界毫无实际反应”,其实是国际社会早已力不从心的现实。美国虽然紧急批准提供3套“爱国者-3”防空系统,但这些系统部署需要6周时间,配套导弹只够支撑72小时拦截,根本赶不上眼前的危机。 欧盟方面更是矛盾重重:德国虽然把对乌输气量提升到战前300%,但波兰拒绝开放领空供北约运输机过境,引发了新的外交冲突。更要命的是,经过三年消耗,北约各国的国防仓库早已空空如也,特朗普政府明确表示不再提供援助,欧洲根本无力单独支撑乌军的防线。 即便国际刑事法院曾因俄军袭击能源设施发出逮捕令,但这种法律威慑在饱和攻击面前毫无意义。 泽连斯基此刻的愤怒,本质上是博弈筹码耗尽后的情绪爆发。他当初切断过境通道时,或许寄望于西方能迅速填补能源缺口、强化对乌支持,但现实是俄罗斯通过拓展亚洲市场稳住了能源收入,而西方的援助却在不断缩水。 乌军的战场处境同样糟糕:2025年一季度就损失了13.8万人,无人机库存消耗速度是生产速度的4倍,面对俄军的“蜂群战术”几乎无还手之力。民调显示,乌克兰民众对政府防空能力的信任度已从68%暴跌至39%,这种内部压力让泽连斯基不得不通过强硬表态凝聚人心。 这场围绕能源设施的攻防战,早已暴露了冲突的残酷本质:当乌克兰失去能源过境的议价权,当俄罗斯找到了替代市场,民用基础设施就成了相互消耗的牺牲品。 泽连斯基的反抗宣言固然激昂,但在俄军持续的“电力斩首”战术和西方援助乏力的双重挤压下,这种愤怒更像是无力回天的呐喊——毕竟这场博弈的走向,早在他切断那条天然气管道时,就已经埋下了伏笔。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昨晚(10月5日晚)表示:“冬季来临前,俄罗斯正公然试图摧毁我
天天纪闻
2025-10-06 18:47:09
0
阅读: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