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对俄罗斯发动“地狱之火”式打击:已现燃油危机。   10月5日夜间,无人机

天天纪闻 2025-10-06 19:47:08

乌克兰对俄罗斯发动“地狱之火”式打击:已现燃油危机。   10月5日夜间,无人机袭击了俄罗斯下诺夫哥罗德州克斯特沃市的“卢克石油”炼油厂,该炼油厂是俄罗斯第四大炼厂。   进入10月仅5天,已有4座大型炼油厂先后遭无人机突袭,俄罗斯的燃油危机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蔓延,从民众排队抢油的加油站,到动荡的全球能源市场,这场由持续打击引发的连锁反应已渗透到方方面面。   乌克兰的打击早已不是零星骚扰,而是精准且密集的体系化攻势。10月1日,年产能620万吨的新雅罗斯拉夫尔炼油厂在无人机袭击中停工,这座距乌克兰边境700公里的设施刚完成检修就遭重创;   10月3日,奥尔斯克炼油厂紧随其后,其660万吨年产能覆盖南乌拉尔地区的燃料供应;   10月4日,年产能1870万吨的基里希炼厂被击中,作为列宁格勒州的核心炼厂,它的瘫痪直接导致圣彼得堡周边供应紧张;   到了10月5日,克斯托沃炼厂的1700万吨年产能也被迫下线。短短5天,4870万吨的炼油产能遭袭受损,让俄罗斯的产能损失从9月底的38%飙升至40%-45%,相当于每天少加工33.8万吨原油,这一数字远超2020年疫情最严重时的停产规模。   乌克兰形成了“无人机饱和打击+巡航导弹精准补刀”的战术,让领土广阔的俄罗斯难以全面防御。英国战略分析家劳伦斯·弗里德曼爵士直言:“乌克兰没有理由放慢攻击步伐,而俄罗斯根本无法阻止这一局面。”   打击的效果直接反映在俄罗斯的燃油供应上。国际能源署数据显示,俄罗斯汽油供应缺口已扩大至20%,每天短缺约40万吨,这意味着全国五分之一的燃油需求无法满足。   莫斯科的95号汽油均价在8月就突破8.2万卢布/吨,较年初暴涨54%,且价格涨幅连续三周超过整体通胀水平。在克里米亚,8月就出现持续的95号汽油断供,当地能源部门只能含糊归咎于“刻赤海峡运输临时困难”;   远东的滨海边疆区更混乱,加油站销量骤增30%,补货车辆刚到就被抢购一空,外贝加尔边疆区不得不紧急实施95号汽油限购。   出口市场的下滑则让俄罗斯经济雪上加霜。作为全球第二大柴油出口国,俄罗斯的柴油出口量较去年暴跌30%,跌至2020年以来最低,直接推升欧洲基准柴油期货价格突破1200美元/吨。   原油出口同样承压,2025年第一季度向非前苏联国家的出口计划降至每天385万桶,比2024年底减少20多万桶,波罗的海乌斯季卢加港、黑海新罗西斯克港的海运出货量降幅最为明显。   为保国内供应,俄政府在10月1日宣布将汽油出口禁令延长至2025年底,还对柴油运输加设限制,但彭博社的分析戳破了这一政策的短板:柴油出口中经销商仅占1.5%-2%,生产商占比超98%,新限制几乎起不到实质作用。   更严峻的是,俄经济部已将2025年油气出口收入预期下调15%至2000亿美元,而炼油产能的持续流失只会让这个数字进一步缩水。   面对危机,俄罗斯的应对显得捉襟见肘。副总理诺瓦克一边宣布延长出口禁令,一边表示要限制石油产量以平衡供需,但炼油厂的修复远非朝夕——设备完好率已从战前的97%跌至83%,关键部件遭袭后,从采购到安装至少需要数月。   更致命的是防空体系的漏洞:经过三年多战争,俄防空力量已明显削弱,而乌克兰无人机飞行速度慢、雷达反射面积小,即便被击落一部分,剩下的仍能造成重创。   卡内基欧亚中心的谢尔盖·瓦库连科指出,石油转运设施虽难彻底摧毁,但炼厂的精密设备恰恰是无人机的绝佳目标,一旦遭袭就会陷入长时间停产。   这种“打得到、防不住、修不好”的困境,让俄罗斯陷入“越限制越短缺”的恶性循环:部分生产商为规避出口禁令,甚至开始调整生产结构减少汽油产出,反而加剧了国内缺口。   如今,乌克兰的打击频率还在升级——从8月的每周2-3次增至现在的4-5次,且目标已从炼厂延伸到泵站、港口等整个能源链条。   10月5日克斯托沃炼厂遇袭当天,乌克兰还对黑海新罗西斯克港的石油码头发动了补充打击,进一步切断燃油运输通道。   对俄罗斯而言,这场燃油危机早已不只是能源问题,更是民生、经济与士气的多重考验:民众为加油耗费的时间成本不断增加,物流企业因成本上涨缩减运力,出口收入的下滑让财政压力持续加大。   而只要乌克兰的无人机和巡航导弹还在飞,这场“地狱之火”引发的连锁反应,就看不到缓解的尽头。

0 阅读:20

猜你喜欢

天天纪闻

天天纪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