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拿加征关税相威胁的特朗普,近期无计可施,无可奈何了!只得转变态度,说是和中国关系很好,不寻求对抗,只是希望中国高抬贵手! 2018年特朗普政府挑起贸易战之初,曾宣称加征关税能“缩减对华贸易逆差”“让美国制造业回流”,但八年过去,数据早已戳破谎言。 美国商务部2025年9月4日发布的报告显示,7月份美国贸易逆差飙升至783亿美元,较6月份的591亿美元激增32.5%,创下四个月来新高,今年迄今的逆差较2024年同期更是暴涨30.9%,增加1543亿美元。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自2018年对华加征301关税以来,美国整体贸易逆差不仅未降,反而从9502亿美元攀升至2024年的12117.5亿美元,所谓“关税缩差”沦为国际笑柄。 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调查更直接指出,这些关税成本几乎100%由美国进口商、零售商和消费者承担,相当于给本国经济加了一道“紧箍咒”。 关税带来的通胀压力,正成为压垮美国民生的重要稻草。杜克大学与美联储联合发布的《首席财务官调查》显示,受访企业三分之一的价格上涨可归因于关税,若剔除关税影响,美国2025年通胀率本可从2.9%降至美联储2%的目标水平。 更严峻的是,这种通胀冲击并非短期现象,预测显示到2026年,关税仍将占企业价格上涨因素的四分之一,影响可能延续至2027年。 超市里的价格变动最能说明问题:对巴西咖啡加征50%关税后,2025年7至8月美国咖啡价格暴涨4%,创14年来最大月度涨幅;对墨西哥西红柿征收17%关税后,8月西红柿价格同步上涨4%,普通民众的生活成本被直接推高。 美国企业早已被关税折腾得苦不堪言。约翰迪尔公司因钢铁和铝关税已损失约3亿美元,预计年底还将再损失近3亿美元;达拉斯联储8月调查显示,得克萨斯州60%的零售商和70%的制造商明确表示关税对其业务产生负面影响。 企业初期还能通过压缩利润、消耗库存缓冲冲击,但经合组织指出,这种缓冲能力正逐渐耗尽,2026年美国经济增速将从2024年的2.8%降至1.5%,若趋势持续,到2035年可能损失数万亿美元产出。 关税已连续三个季度成为美国首席财务官们最担忧的问题,持悲观预期的高管占比显著上升,企业投资意愿持续低迷。 最让特朗普揪心的是,关税直接重创了他的核心票仓——美国农业。在威斯康星州,拥有4000英亩农场的道格・雷伯特遭遇“至暗时刻”,大豆价格从2023年的每蒲式耳13至15美元暴跌至9美元,按年产量8万蒲式耳计算,一年损失40万美元,而农机、化肥等成本仍在飙升。 该州大豆产业年收入约13亿美元,关税政策导致每年损失超1亿美元,94%的家庭农场面临资金链断裂风险,2025年第一季度农场重组破产申请大幅增加。 肯塔基州大豆协会主席卡莱布・拉格兰德揭露了恶性循环:农业1美元收入能在农村社区流通6至8次,农民亏损直接导致农机经销商、主街商铺倒闭,空置率持续攀升。这些曾坚定支持特朗普的农民,如今怨言四起,选票流失的压力让他不得不重新考量对华政策。 中国的有力反制与经济韧性,更让特朗普的关税威胁失去底气。香港中文大学学者指出,中国反制措施有理有力,通过构建多元化市场,对美出口占比从2018年的19.2%降至2024年的14.7%,即便对美出口下降,整体出口仍保持增长,展现出强大抗压能力。 中方精准打击美国农业、能源等敏感领域,同时开拓欧洲、东南亚等新市场,让美国企业想寻找替代供应链的尝试屡屡碰壁。 经合组织秘书长马蒂亚斯・科尔曼坦言,“贸易紧张局势若不解决,将持续拖累全球经济”,实则点出特朗普政策的死穴:对抗没有赢家,只会两败俱伤。 在内外压力夹击下,特朗普的态度终于软化。2025年1月达沃斯论坛上,他通过视频表态“期待与中国好好相处、合作共赢”,还主动提及希望与中国合作解决国际冲突。 这种转变绝非“良心发现”,而是关税牌已无牌可打:国内通胀高企、企业怨声载道、农民选票动摇、贸易逆差扩大,再硬扛下去不仅经济要承受更重打击,政治根基也将动摇。 事实早已证明,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没有出路。特朗普从加税威胁到低头示好的转变,恰恰印证了中美经贸关系互利共赢的本质——任何试图靠施压谋求私利的做法,最终只会反噬自身。 这场态度转变不是终点,若美国不能真正摒弃零和思维,贸易摩擦的根源仍在,但至少此刻,现实已经给了特朗普最深刻的教训。
就在刚刚特郎普在新闻发布会上正式宣布将于10月5日,特朗普在社交平台上发文
【24评论】【1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