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日,哈萨克斯坦方面宣布,计划在2025年向德国输送170万吨石油。 要知道,哈萨克斯坦的主要油田集中在里海沿岸,通过“友谊”管道运到欧洲,每桶成本才5-7美元,比运到中国便宜近一半,加上欧洲市场油价长期比亚洲每桶高出3-5美元,里外里一算,每年多赚十几二十亿美元真不是小数。 哈萨克斯坦的石油命脉几乎全攥在里海沿岸,田吉兹、卡沙甘这些主力油田都扎堆在西部,而欧洲就在西边,地理上的近便成了天然优势。 苏联时期留下的“友谊”管道早把基础设施铺好了,油顺着管子就能往西流,后来建的里海管道联盟(CPC)更是把这种优势放大,这条全长1500多公里的管道年输油能力高达6700万吨,几乎扛下了哈石油出口的大半壁江山。 往东边运可就是另一番光景了,中哈原油管道要跨过46条河流、翻过11座山脉,光是勘探就花了两年,施工时还要对付常年冻土和汛期洪水,建成后维护成本更是居高不下,高海拔泵站耗电惊人,低温还会让原油黏稠度上升,算下来每桶运输成本接近30美元,比到欧洲的5-7美元贵了近5倍,这笔差价足以左右出口方向。 价格上的甜头更让人无法拒绝。欧洲市场的油价常年比亚洲高出3-5美元,这还没算上“亚洲升水”的额外负担——亚洲国家进口原油本来就要比欧美多付1-1.5美元/桶,里外里的差价一下就拉开了。 按170万吨石油换算,大概是1246万桶,每桶单靠价差就能多赚3-5美元,再加上运输成本省下来的十几美元,这部分额外收益就相当可观。 要是算上哈全年往欧洲出口的数千万吨石油总量,每年多赚十几二十亿美元确实不是虚话,没有哪个国家会跟真金白银过不去。 这种出口格局早在几十年前就埋下了伏笔。苏联解体后哈经济困顿,壳牌、雪佛龙这些西方巨头带着资本和技术涌入,主导了大油田开发,自然要把石油卖到自己熟悉的欧洲市场。 CPC管道的股权结构更能说明问题,俄罗斯和西方公司合计持股超80%,哈萨克斯坦自己还不到20%,石油往哪流,很大程度上由投资者和过境国说了算。 中哈管道2006年才通油,比CPC晚了五年,运力也只有2000万吨,刚够欧洲方向的零头,起步晚、规模小,自然抢不过西边的老路,2006到2019年十几年才累计输油1.3亿吨,对比欧洲方向的流量差距明显。 俄乌冲突更让这种向西出口的路线成了香饽饽。欧盟急于摆脱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哈萨克斯坦一下成了抢手的替代供应方,德国等国纷纷增加进口,这也解释了为何2024年对德出口能翻倍增长。 虽说CPC管道要过境俄罗斯,冲突期间还因各种原因断过几次,给哈造成不少损失,但架不住利润诱惑,哈还是在想办法强化这条路线,连阿克套港口都在疏浚水域,就是为了提升“中间走廊”的运力,好把更多石油送进欧洲。欧盟也乐意配合,掏出100亿欧元开发这条路线,双方算是一拍即合。 对哈来说,这还不只是简单的买卖,更藏着地缘平衡的考量。把80%的石油销往欧洲,能从西方拿到先进技术和稳定收入,又不用在经济上过度依赖单一国家,刚好契合了“多向量平衡”的外交策略。 当然,哈也没完全放弃东边,中哈管道这些年一直在满负荷运行,2022年CPC管道受阻时还紧急增供过,中石油也早早就斥资50亿美元收购了卡沙甘油田的股份,只是生意终究要算经济账。 欧洲那边成本低、价格高,还有现成的管道网络,自然成了更优选。2025年这170万吨石油,不过是哈在这条既定路线上再往前挪了一步,毕竟在成本和利润面前,出口方向从来都不是选择题。
10月2日,哈萨克斯坦方面宣布,计划在2025年向德国输送170万吨石油。
朝史暮今天下事
2025-10-04 15:51:30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