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外国不造新能源汽车?长城老总魏建军一句话道破关键:他们是有技术的,并非没能力造电车,而是压根就不想造! 这话听着有点扎心,但背后其实是传统燃油车帝国的既得利益在作祟。欧洲车企在燃油车领域摸爬滚打了上百年,发动机、变速箱的核心技术,早就筑起了别人难攻破的技术墙,奔驰、宝马就靠这些技术,每年躺着都能赚几百亿欧元。 要是转去造纯电动,等于要把之前的家底推倒重来——大众集团之前算过一笔账:光把现有的燃油车工厂改成能造电动车的生产线,就得砸进去超300亿欧元,这还没算搭电池、电机这些新供应链的钱。 更要命的是,燃油车业务到现在还是他们的营收主力,就算喊了好几年电动化,奔驰去年还直接宣布,把“电动车销量占一半”的目标往后推,反倒接着更新燃油发动机的产品线,毕竟没人愿意亲手砸掉自己的金饭碗。 德国汽车行业的数据更实在,2024年就因为电动化转型,净少了5.15万个岗位,这种疼到肉里的代价,让车企对转型打从心底里抗拒。 押错技术路线的代价也太沉,外国车企更不敢轻易转去造纯电。丰田就是最明显的例子——早几年它一门心思盯着氢燃料电池,砸了上百亿研发费,推出的Mirai车型,卖73.8万一辆,结果没人买账。 2024年全球卖的数量,连特斯拉ModelY的零头都比不上;反观ModelY,就算去年没保住销冠,也卖了118.5万辆。 欧洲之前还想搞自己的电池产业链,宝马、大众一起投钱给瑞典的北方伏特公司,本以为能成气候,结果这家被寄予厚望的企业,2024年底还是申请破产保护了,一下暴露了他们在核心零部件上的短板。 再看中国这边,宁德时代以37.9%的全球市场份额,连续8年坐稳第一,全球每三辆电动车里,就有一辆用的是它的电池。外国车企要是全力造纯电,等于把供应链的命脉拱手让人,这种关乎战略的风险,他们肯定躲着走。 政策和市场的双重宽松,更让他们没了转型的紧迫感。欧盟虽说要在2035年禁止卖燃油车,可车企一扎堆施压,就把碳排放的考核时间推到2027年了;德国更直接,干脆取消了买电动车的补贴,结果2024年自家本土的电动车销量惨兮兮的。 市场端的反应也很实在,2024年欧盟新注册的车里,纯电动车只占13.6%,像波兰、克罗地亚这些国家,更是连3%都不到,消费者对燃油车的依赖还没断。 充电设施也拖后腿,欧洲的充电桩不光数量不够,分布还散,再加上电价高得吓人,开电动车的成本比开燃油车还高。 反观中国,2024年新能源汽车出口128.4万辆,连续10年都是世界第一,成熟的市场生态早就搭好了,这种差距摆在那,外国车企更愿意守着现状不动。 美国的保护政策,反倒给了传统车企偷懒的理由。《通胀削减法案》看着是大力补贴新能源,其实暗地里设了严苛的本土供应链门槛,把大部分外国车企都拦在补贴外面,真正受益的就特斯拉这些本土企业。 这样一来,通用、福特这些车企,不用拼了命转型也能拿到政策好处,对造纯电车自然没什么劲头。 更有意思的是,就算特斯拉已经证明纯电这条路走得通,其他外国车企还是在旁边看——毕竟燃油车的赚钱模式早就跑顺了,从研发到卖车,每个环节都有成熟的套路,而纯电市场还有太多说不准的事,与其冒险砸钱,不如守着现成的利益安稳过日子。 2024年丰田RAV4卖了118.7万辆,直接超过了ModelY,这更让不少外国车企笃定:“燃油车还有市场呢”。 他们心里门儿清:只要燃油车还能赚钱,只要政策没下死命令,只要供应链的问题没解决,就犯不着急着扑向纯电车。这种心态说不上是保守,更像是精明的利益算计——毕竟做生意嘛,没人愿意干吃力不讨好的事。
为什么外国不造新能源汽车?长城老总魏建军一句话道破关键:他们是有技术的,并非没能
朝史暮今天下事
2025-10-04 12:51:31
0
阅读: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