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京给小儿子蔡九谋了个知府位子,夫人却突然有点儿担心:“老爷,这上来就是一州的长

历史趣闻社 2025-09-25 01:46:48

蔡京给小儿子蔡九谋了个知府位子,夫人却突然有点儿担心:“老爷,这上来就是一州的长官,是不是不太好呀?” 蔡京放下手里的茶盏,笑了笑往夫人身边凑了凑,指尖敲了敲桌面。“你当我是让他去当甩手掌柜?这官场上的门道,哪有一步登天的道理。”他指尖划过案头的旧案卷,那是当年在钱塘任上的记录,纸页都泛了黄。“我刚去钱塘那会儿,见着百姓扛着粮食交税,路滑摔了跤,粮食撒了半道,哭得直捶地。那时候才知道,税赋定得再精细,落不到实处也是白搭。” 夫人没接话,只是指尖绞着帕子。蔡京知道她的顾虑,索性把案卷翻开给她看。“你瞧,这是当年我和弟弟蔡卞修木兰陂的账册。那时候我不过是个县尉,见着老家莆田海水倒灌,庄稼全毁了,百姓连粥都喝不上。就拉着弟弟找了十四个家族捐钱,凑了七十万缗,硬生生把水利工程给修起来了。”他指尖点在“百姓捐粮助工”那行字上,眼神软了些,“那时候没人帮衬,全靠脚底板跑出来的信任。” “可九儿年纪轻,哪懂这些?”夫人终于开口,声音里带着愁绪。蔡京反倒笑出声,起身从书架上翻出个布包,里面是几本小册子。“这是我这些年当地方官的手记,从舒州推官审案子,到后来管开封府的民政,哪件事不是从头学起?”他翻开其中一本,里面记着如何断邻里田产纠纷,如何核查仓库粮食,甚至还有如何教百姓用新法子种庄稼。 “我已经给九儿找了个老幕僚,当年跟着我在钱塘查税赋的老陈。”蔡京把册子递过去,“这知府看着是一州长官,其实就是个大管家。要管民政,得知道百姓缺什么;要管司法,得明白案子里的情理;就连修桥补路的小事,都得亲自盯着。”他想起自己当年在钱塘提减税建议被上级拒绝,反倒更较真地逐户核查,最终靠着实际数据说服了朝廷,“官越大,越不能离百姓远了。” 他顿了顿,又说起当年推行交子的事。“当初朝廷要推纸币,商贩都怕不靠谱,我就带着人在市集上蹲了半个月,手把手教他们用,还规定税收能交交子。后来商户们都说方便,这才推得开。”蔡京眼神里带着郑重,“我给九儿谋的不是位子,是历练。先让他去管税赋核查,再跟着老陈断几个小案子,等摸透了地方情况,才能真正当起这个知府。” 夫人拿起手记翻了翻,见里面还夹着百姓送的感谢字条,字迹歪歪扭扭却透着真诚,眉头渐渐舒展开。蔡京趁机补充:“当年我主持崇宁兴学,在州县设学校,就是想让做官的都明白,权力是用来办事的。九儿要是做不好,别说百姓不答应,我第一个就撤了他的职。” 其实蔡京心里清楚,自己当年从县尉做到宰相,靠的从来不是家世。是在钱塘街头看见的疾苦,是在舒州公堂断过的冤案,是推行水利时踩过的泥路,这些才是做官真正的根基。给儿子谋位子,不如传给他为官的根本——眼里有百姓,手里有实活。 出处:本文根据《宋史》相关记载及民间史料改编

0 阅读:63
历史趣闻社

历史趣闻社

社内趣闻,笑看历史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