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8年,病重的东海王刘彊派人到洛阳向弟弟汉明帝请求说:“臣时日无多,求陛下一件事情。儿子刘政,本是小人,猥当袭臣之后,定不是妥善之法,愿送还东海郡。” 汉明帝拿着奏疏的手猛地一抖,指尖捏得竹简边缘发毛。殿外的阳光透过窗棂落在奏疏上,“送还东海郡”五个字刺得他眼睛发酸,当即搁下朱笔,连朝服都没来得及换,就传旨备车往宫外去。左右侍从劝他稍作收拾,他只摆手:“大哥都那样了,我哪还有心思讲究这些。” 车驾一路疾驰,汉明帝坐在车里翻来覆去想着往事。当年父亲光武帝立大哥为太子,后来母亲郭皇后被废,大哥主动上书请辞太子之位,说“太子之位,宜属嫡子”,硬是把储君之位让给了自己。那时候他才十岁,看着大哥捧着印玺跪在殿前,脊背挺得笔直,却藏着掩不住的落寞。后来父亲封大哥为东海王,给了最富庶的东海郡,大哥却从不敢逾矩,连王府修缮都只敢用最朴素的木料。 赶到东海王府时,刘彊已经昏昏沉沉,见弟弟来了,才勉强撑着坐起来,枯瘦的手抓住汉明帝的衣袖。“陛下,臣不是矫情,刘政那孩子……”他咳得厉害,话都说不连贯,“从小就顽劣,上次居然纵容家奴抢百姓的桑田,臣罚了他,他还不服气。这东海郡百万生民,哪能交给他糟践?” 汉明帝握着兄长冰凉的手,眼眶发红:“大哥忘了?当年我贪玩逃课,还是你拿着戒尺追着我打,说‘君不勤,何以安天下’。刘政只是年纪小,教得好自然能成器。”他转头对身后的侍从说,“把太学的博士周泽请来,让他给刘政当老师,再派个干练的国相辅佐,大哥放心,东海郡不会出事。” 刘彊望着弟弟,眼里泛起泪光。他知道弟弟是心疼自己,可还是犟着劲摇头:“臣当了十六年东海王,知道这王位不是荣耀,是担子。当年郡里闹蝗灾,臣带着官吏下地灭蝗,脚泡磨破了一层又一层,才保住百姓的收成。刘政连锄头都没摸过,哪懂这些?”他喘了口气,从枕边摸出一本册子,“这是臣这些年治理东海的笔记,什么时候减税,什么时候修渠,都记在上面,陛下要是信不过刘政,就把册子给国相,让他照着办。” 汉明帝接过册子,指尖划过密密麻麻的字迹,有关于春耕的安排,有赈灾的章程,甚至还有百姓的诉求记录。他忽然想起去年南巡,路过东海郡,见百姓们在田埂上唱着歌谣,说“东海有贤王,岁岁谷满仓”,那时候他才知道,大哥把封地管得有多好。 “大哥安心养病,东海郡还是刘政的,但这册子我留下,让周泽和国相一起照着做。”汉明帝语气坚定,“要是刘政敢乱来,我第一个饶不了他。但大哥要是把郡送回来,就是逼我做不义之人——当年你让太子位,我已欠你一份情,如今哪能再收你的封地?” 刘彊看着弟弟执拗的模样,终于笑了,眼里的愁绪散了大半。他拉着刘政的手,把他拽到汉明帝面前:“快给陛下磕头,记住陛下的话,好好跟着周先生学,要是敢对不起东海的百姓,爹在地下也饶不了你。”刘政低着头,红着脸磕了三个头,小声应道:“儿记住了。” 没过多久,刘彊还是走了。汉明帝亲自为他送葬,追谥“恭王”。后来刘政果然在周泽和国相的辅佐下改了顽劣性子,照着刘彊的笔记治理东海,郡里年年丰收,百姓们提起这对父子,都赞不绝口。 刘彊的辞封,从来不是故作清高,而是把百姓的福祉看得比爵位重;汉明帝的坚持,也不是碍于情面,而是懂兄长的赤诚,更信教化能育良才。这份兄弟相惜、以民为本的心意,在时光里沉淀成了一段佳话。 出处:本文根据《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及汉代史料改编
1641年,万历皇帝的儿子朱常洵被李自成活捉,300多斤的朱常洵跪倒在地,请求免
【39评论】【5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