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把我枪毙了,也不做官,”北平和平解放后,曾任华北“剿总”副总司令的国民党上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9-10 20:44:50

“就是把我枪毙了,也不做官,”北平和平解放后,曾任华北“剿总”副总司令的国民党上将冯钦哉,面对我党的邀请,竟然不为所动。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冯钦哉出身山西万泉,家里穷得叮当响,十几岁就投奔了阎锡山,后来又辗转到了西北军,在冯玉祥手下混饭吃,当兵不稀奇,能打的多了去了,可是冯钦哉打仗有股狠劲,也是个讲理的人,他认死理,觉得当兵就是要打外敌、护百姓。   1933年,日军打下热河,逼近长城,冯钦哉主动请战,带着部队往北开,他想真刀真枪地跟日本人干一仗,可还没碰上敌人,命令却让他调头去打冯玉祥的抗日同盟军,这让他火了,冯玉祥是他旧长官,还是带头抗日的,怎么能对着打日本人的人开枪?他顶了命令,差点丢了官,这一仗没打成,但他心里有了答案:枪口不能对着中国人。   抗战开始后,冯钦哉是真上了前线的,他带着部队打过保定和娘子关,还在山西稷山和日军硬碰硬,死伤不小,县城却拿了回来,他不是那种坐办公室发号施令的将军,常常亲自上阵,和八路军也打过不少配合仗,有一次,他的部队和朱德、彭德怀的部队一起打退了日军,合作得挺默契,他从不把党派看得太重,觉得谁打日本人,谁就该是朋友,这一阶段,他回答了自己:该为谁打仗?为老百姓,为这个国家。   可战争不只有外敌,还有政治,第二个问题来了,那是1936年的冬天,西安事变爆发,杨虎城是冯钦哉的老上级,派他去潼关堵中央军的后路,可冯钦哉却没动身,反而和何应钦的人通了气,公开表示支持蒋介石,这一转身,让人看不懂了,他不是不懂情义,也不是没感情,只是他算得太清楚,他手下几万人,要吃饭,要活命,站在蒋介石那边,部队就能扩编,他也能升官,这些都是实打实的利益。   有人说他变节,可冯钦哉自己知道,他不想打内战,不想让中国人继续互相流血,后来他当上了第二十七路军总指挥,官是升了,可权力却慢慢被架空,他跑去重庆找蒋介石要兵,说想打回老家山西,蒋介石拍着胸脯答应给他五个军,结果等了一年,连个连长都没给,他明白了,临阵倒戈换来的东西,终究靠不住,可箭在弦上,他已经没法回头。   抗战胜利后,内战又起,他参与了对张家口的进攻,打得心里不踏实,对面是解放军,他知道,那些人里有的曾经跟他一起打过日本人,他不是没心没肺的人,打完仗后常常一个人坐着发呆,他不是不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只是当时的选择太少,到了1948年底,北平被围,傅作义想谈判,冯钦哉第一个表态支持,他亲自去接谈判代表邓宝珊,还在北平和解放军的人一起商量和平细节,这是他第二次清楚地站了队,这次他站在了和平那边,他心里有杆秤,知道再打下去,死的是老百姓,毁的是一座城。   北平和平解放后,共产党对他不薄,给了解放证、市民证,还几次找他谈话,希望他出来任职,这时候,他的人生迎来了最后一个问题:从战场上走下来的人,还能留下什么尊严?他想了很久,最后说什么工作都不干,也不愿意挂个空头衔,他不想再坐回那个权力的椅子上,他觉得自己这一辈子,已经够了,该打的仗打了,该走的弯路也走了,现在就想过点清静日子。   他不是那种嘴上说不要,心里却巴望的主,他说不做官,就真不做,有人来劝,他就笑笑;有人骂他是逃避,他也不争辩,他搬回西安,开了个小买卖,卖点杂货,过去的将军,现在成了摊贩,但他活得踏实,老百姓来买菜,有的还认出他,他也不避讳,就说自己就是个退了休的老兵。   但天不总是晴的,有一年公安来他家搜查,说是查毒品,结果在一个旧箱子里翻出几支枪,他解释说那是走掉的警卫留下的,可没人信,他被带走了,还是傅作义和邓宝珊出面,才把他弄出来,那之后,他更沉默了,话少了,笑也少了,但他没抱怨,觉得这就是命。   冯钦哉不是完人,他有过算计,也有过坚持,他不是什么“宁死不屈”的烈士,也不是“墙头草”般的投机者,他只是一个经历了太多变局的军人,一个试图在乱世中保住一份底线的普通人,他曾经选择战斗,也选择了退场,他不愿再为权力奔波,不想再被人利用,他要的是一种简单的活法。   1963年,冯钦哉在西安病逝,没有隆重的仪式,没有哀乐四起,就像他晚年的生活一样,平静、低调、无声,但他的选择,却在那个时代留下了痕迹,他不是名垂青史的英雄,也不是批判教材里的反面人物,他是那个年代里千万个被裹挟、被选择、被误解、也被尊重的人的缩影。   信息来源:名将后裔·我的先辈与抗战(四)冯钦哉之孙冯寄宁:祖父是位正直的人——凤凰陕西  

0 阅读:163

猜你喜欢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