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府呼吁世界各国不要参加中国的九三阅兵,再次说明了左宗棠对日本人的评价是一针见血的:“知小礼而无大义,拘小节而无大德,重末节而轻廉耻,畏威而不怀德,强必盗寇,弱必卑伏,”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左宗棠曾在十九世纪末写下几句评语,直指日本人的行事风格,时间跨越百年,今天看起来依旧精准得让人出神,历史的回音总是绕了一圈又回到原点,一些国家的行为逻辑,似乎从未真正变过。 日本这个国家,讲究细节是出了名的,走进东京的街头巷尾,满眼都是秩序与整洁,从垃圾分类到服务礼仪,从企业规章到公共设施,每一个角落似乎都透露着一种“规矩至上”的信仰,初来乍到的人常常会被那种极致的礼貌震撼,鞠躬始终如一,名片双手递交,连地铁里乘客的站姿都像经过训练,可就是这样一个讲究“礼”的社会,在一些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却常常让人感到一种冷漠和逃避。 当年福岛核电站发生事故,日本政府花了大量时间去公关,而不是解决问题,他们一再强调排放入海的污水“已经处理安全”,可与此同时,又对邻国的水产品设置重重障碍,同一张嘴,一边说“没问题”,一边又下意识地防备其他人,这种行为显然不是出自真诚,而是极度谨慎下的算计,讲程序可以,但如果程序只是为了掩盖责任,那就失去了本该有的意义。 企业层面的问题更是层出不穷,神户制钢、东芝、三菱,这些响当当的名字,一个接一个地陷入数据造假风波,外界看到的是公司形象的崩塌,背后藏着的却是对底线的忽视,本该作为信任基石的“诚信”,在利益面前显得不堪一击,表面上这些企业依旧保持着那套“礼仪文化”,但实质却早已偏离了商业伦理。 这就引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一个国家可以在细节上做到极致,但如果在原则上缺乏坚守,那些精致的外壳最终也只能是空洞的装饰品,就像一个人衣着得体、言行得当,可一旦涉及到责任、正义、历史,就开始闪烁其词,那这样的“得体”就成了伪装。 再把视角放远一点看历史,1874年,日本以琉球船民为借口出兵台湾,军事行动雷厉风行,毫无留情,可当他们坐到谈判桌前,又把礼节做得滴水不漏,这种一面讲究仪式,一面大打出手的行为,正好说明了他们如何对待“讲理”与“讲力”的区别,如果讲理能赢,那就摆姿态;可若发现对方示弱,立马就变脸,这种看人下菜碟的做法,说到底,是一种对强弱的本能反应,而非真正基于价值判断。 这种逻辑在近代史上体现得更加明显,二战期间,美国在日本本土投下两颗原子弹,造成惨重伤亡,可战后,日本迅速转向,甘当美国最忠诚的盟友,不管是军事基地的设立,还是经济政策的导向,日本都选择了完全靠拢,很多人以为这是因为战争失败后的无奈,其实更深层的是一种“力量崇拜”的文化心态,他们服从的是“强者”的意志,而非出自对和平的真正理解。 对比之下,中国举办的抗战胜利纪念活动,却屡次遭到日本方面的阻挠,他们通过各种外交渠道,劝说其他国家不要参与,理由竟然是“不应过度强调历史”,这种说法显得极其荒谬,一个曾经发动侵略战争的国家,却试图阻止被侵略国纪念胜利,这不仅是对历史的淡化,更是对伤痛的漠视。 德国在处理战争历史上就做得完全不同,勃兰特在波兰犹太人纪念碑前下跪,默克尔走进奥斯维辛集中营,这些行为都不是为了作秀,而是基于对罪行的深刻反省,德国社会通过教育、法律、纪念活动等手段,确保历史不会被遗忘,不会被篡改,正因如此,德国赢得了欧洲邻国的尊重,也逐步摆脱了历史的阴影。 反观日本,历史课本中对侵略行为的描述被一再淡化,“侵略”变成了“进入”,南京大屠杀变成了“南京事件”,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战犯得以在神位上被供奉,这种不愿承认、不肯面对的态度,让历史问题变成了一个无法解开的结,每一次模糊处理,都是对受害国记忆的伤害,也是对未来的极大不负责任。 中国的阅兵,不只是庄严的仪式,更是一种态度的表达,它既是对过去牺牲者的缅怀,也是对未来和平的宣誓,在面对否认历史的势力时,沉默往往意味着默认,通过公开纪念,明确表达立场,恰恰体现了一个大国应有的历史责任感。 左宗棠当年看穿的,不只是一个国家的外在行为,更是其内在逻辑,日本社会之所以让人感到矛盾,是因为他们在“规矩”与“规则”之间划了一道隐形的界线,规矩可以做得滴水不漏,但规则一旦不利自己,就可以想办法绕过去,这不是个别人的问题,而是一种文化倾向,一种深植于骨子里的判断标准。 信息来源:“千秋独有左文襄”:历史上的左宗棠及其功绩 2016年04月09日 09:28:41 来源: 光明日报
日本电视台讨论咱们阅兵,主持人一脸认真地问:“有没有可能,是把半成品拉出来凑数?
【223评论】【15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