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讲究人!”辽宁大连,一饭店凌晨时分还高朋满座,老板既不想打扰顾客,又实在熬不住,就把每桌的账单放在前台,他躺在小床上睡了,客人只需看账单结账,这样的事对老板来说是家常便饭,还没遇到过逃单的事,网友:这就是躺平着都能挣钱!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凌晨两点,城市的灯光开始稀疏,马路上连出租车都变得稀少,只有这个路口的小夜宵摊还亮着暖黄的灯,油烟在空中打着转,香气混着寒意飘出去老远,每张桌子上都放着满满的菜,一些刚刚下班的工人围着小炉子喝酒取暖,有人埋头吃串,有人举杯相互碰撞,但没人着急走,也没人叫老板结账。 老板姓林,五十多岁,操着一口浓重的本地口音,话不多,笑也不多,平时他就坐在炉子后头的小木凳上,一边剪肉一边看桌面上的数字,摊子边上摆了一个木箱子,盖子半开,里面装着打印好的账单,不是什么高科技系统,就是老式的账本加一台吱吱响的针式机,菜价写得清清楚楚,边上还划了个圈,标着一串红笔写的总数,每张桌子吃什么、喝了几瓶、点了几串,林老板都记着,不用人提醒。 不少人第一次来吃饭的时候都觉得奇怪,怎么没人催账?但吃完饭、准备走的时候,看见那张折起来的账单就明白了,这不是忘了收钱,是根本不打算催,你吃完了,看到账单,自己掏钱,或者扫码付款,没人盯着你,也没人核对金额,习惯了扫码点单、结账催单的城市节奏,一下子被这股“慢悠悠”的气息撞了个满怀。 林老板说过,他不是不怕有人吃完就走,而是心里有个数:真正想赖账的,躲不过去;不想赖的,根本不用追,他的摊子十多年了,桌子换了三拨、电磁炉修了七八次,账本却换得最勤,因为每天都写得满满当当,开夜宵摊不是件轻松事,尤其在这个城市,夏天热得冒油,冬天风像刀子,可他一直没换行,也没换地方,就扎在这条街上,认定了人来人往中总有几颗心是热的。 有个常来的哥们是送快递的,凌晨收完最后一单,就来摊子点一份炒面和一瓶啤酒,他吃得快,喝得更快,吃完就拍拍胸口说走了,有次林老板发现他多付了五块,想着下次给他减点,结果下次他又多付了,这回还留了张纸条,说自己吃得急,总担心给少了,干脆多给点图省事,林老板没再说什么,只是后来凡是他来,总会额外添上一盘花生或者一根肠。 也有外地人来吃饭,一开始不放心,吃得拘谨,怕被宰,有个来旅游的姑娘坐在角落吃了个海鲜煲,吃得干干净净,结账时问了三遍是不是少算了,林老板只摆摆手,指了指账单,又埋头去切肉,姑娘那晚在社交媒体上发了帖子,说在这个城市第一次觉得放松,她没说是哪家店,却拍下了那盏灯和热气腾腾的炉子。 摊子没有菜单,只有墙上几张菜名和价格的旧纸片,贴得歪歪斜斜,林老板说,这样做防止临时涨价,让人心里有底,进货也有讲究,每天早上五点他会去海边的市场,挑最肥的那批鱼虾,有时候摊主们见他来了,会主动把新鲜的货往他车上一放,说是昨天跑得快,今天得先挑,这种默契不是钱能买来的,是一单一单积出来的。 摊子不大,十来张桌子,逢周末或者假期常常坐满,林老板一个人忙不过来,找了两个年轻人帮忙,一个洗碗一个端菜,他们都知道,林老板最看重的是账本上的数字,不是因为怕亏,而是觉得数对了,心里踏实,每晚收摊前,他都会把账本翻一遍,对着桌号、菜名、金额一笔一笔勾,偶尔有差错,也是自己记歪了,第二天补回来就是。 他不装摄像头,也不锁冰柜,摊子收完后就盖块布,第二天接着用,他说,如果连这点信都没有,那干脆别干这行,有人劝他用系统点单、扫码付款、自动结账,他摆摆手,说不会用,也不想学,他说人跟人之间的信任,不能全靠机器,机器不判断你是不是回头客,也不记得你上次多给了几块钱。 有一天凌晨,林老板实在太困了,趴在木桌上睡着了,客人们吃得正欢,没人打扰他,有人轻手轻脚结了账,有人把零钱压在盘子底下,吃完就走,等他醒来,摊子已经空了大半,账本上却多了几笔付款记录,那天他没说什么,只是把桌子擦得更干净些,把炉子又摆得端正些。 天快亮的时候,街道开始热闹起来,隔壁的早点摊开始生火,超市的卷帘门也慢慢拉开,林老板蹲在摊子边,啃着一个包子,看着旁边那只总来蹭饭的猫,他把手里的蛋黄掰了一半,扔到猫跟前,猫舔了舔,抬头看了他一眼,像是懂得他这一夜的疲惫与满足。 信息来源:AHTV第一时间 2025年9月9日
“都是讲究人!”辽宁大连,一饭店凌晨时分还高朋满座,老板既不想打扰顾客,又实在熬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9-10 21:41:18
0
阅读: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