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宋美龄106岁去世,贴身厨子回家后不久自尽,事后妻子含泪透露缘由:无路可走!宋美龄去世后,贴身厨子为何自尽?妻子含泪说出真相。 那年冬天,台北下着冷雨,高瑞坤拎着公文袋,站在自家阳台上抽烟,烟雾一口接一口,没人知道他脑子里在想什么。屋里灯还亮着,饭菜摆在桌上没人动,他没说一句话就进了房间。 第二天一早,妻子推开门时,他已经没了气息。 别人做饭是谋生,他做饭是 “任务”,是 “身份”,更是几十年不敢出错的责任。他原本在部队后勤,做得一手好川菜和淮扬菜,讲究清淡中带点香、软糯里带点劲。后来宋美龄的原饮食照料者退休,他经推荐接手相关工作。 那年他不过三十来岁,从此专注于这份饮食服务工作,一做多年。在美国的那些年,他几乎没什么私人生活。 宋美龄年纪大,肠胃不好,吃东西既挑剔又讲究。他得随时待命,半夜要是一碗粥煮得不合口,第二天就得重新想办法。 他照料的是一位承载着历史记忆的人物,饮食安排既贴合其身体需求,也体现着相应的生活规格。高瑞坤把这份工作当成一辈子的 “使命”,全心投入其中。 2003 年宋美龄过世,高瑞坤也跟着回到了台湾。他以为,这么多年的付出,应该能换来一点安稳。可现实很快给了他当头一棒。 他原本被安排在相关机构的厨房工作,职位虽不高,但好歹贴合自己的专业。可没过多久,他就接到调令,因机构职能调整与人员优化配置,需调去负责物品管理相关工作。 这一下,他整个人都僵了。干了一辈子厨子,让他去处理桌椅板凳的登记管理?他不懂电脑,不会操作登记系统,更不适应办公室的工作模式。他明白,这份调岗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让他陷入了两难。 他的妻子回忆,那段时间他整天闷着,不说话,不出门,饭吃得也少了。他离正式退休只差一年多,岗位变动让他对后续的退休保障心生顾虑。 他不想辞职,但留下来又难以适应新工作,内心十分煎熬。 问题不只是调岗那么简单。关键是他长期专注于单一的饮食服务工作,且服务对象的特殊性让他的工作模式相对固定。当时台湾地区的社会环境与工作需求已发生变化,长期的专项工作经历,让他在转型时面临更多困难。 高瑞坤是个厨子,不懂政治,也不想掺和政治。他只知道,这辈子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厨房里,用在了照料他人饮食上。可这份长期积累的工作经验与习惯,在新的工作环境中却难以发挥作用。 他能感觉到,新的工作岗位与自己的能力不匹配,过去的工作经历在新的环境中难以成为助力。他那些年积累的专业经验、相关声誉,在转型时反而成了适应新环境的阻碍。 他不是没想过转行,问题是他长期专注于饮食服务,早已习惯了单一的工作模式。他不会用电脑,不懂公文流程,不习惯办公室文化,也缺乏转型所需的相关技能。 他回家后,跟妻子说:“我连一把菜刀都不敢带走,怕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他说这话时,眼神是空的。这些年,他习惯了按规矩做事,习惯了低头专注本职,不懂得该怎么应对突如其来的转型变化。 他妻子后来回忆时说:“他不是不坚强,是他真的难以适应这样的变化。” 她说,高瑞坤那段时间晚上常常睁着眼到天亮,有时凌晨三点起来坐在沙发上,一坐就是一小时。 他们家不富裕,但也不缺吃穿。他不是怕穷,是怕失去自己熟悉的价值坐标。过去他凭借专业技能获得认可,现在却成了难以适应新环境的 “老人”。这种落差,他受不了。 他没留下遗书,只是在床头放了一张当年工作时的纪念照片,背面是他自己记录的工作心得。他大概是想说,他这辈子的工作并非毫无意义,只是这份价值在新的环境中难以被延续认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