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日本为了展示从中国掠夺来的文物,专门建了一个博物馆,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东京国立博物馆,里面展示着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物,有商周的青铜器,魏晋的佛像,历代文人的书画,宋元明清的瓷器,数不胜数,据统计,日本在整个侵华期间掠夺的文物就高达360万件之多 这座新馆名叫 “东洋馆”,看起来光鲜亮丽,里面装着的是亚洲文明的 “精华”。 可就在这座馆子背后,藏着一段说不出口的往事,馆里最贵重、最受关注的文物,大多是从中国一路 “运” 过来的。 这些文物大多是在战争中被带走的。而这座博物馆,其建成后大量陈列从中国掠夺的文物,本质上是为了将这些 “战利品” 公开展示而设。 日本在近代对中国的侵略,从一开始就不只是抢地盘那么简单。文化掠夺,也是它们早早就盯上的目标。文物、古籍、字画、石碑,凡是能搬、值钱的东西,都成了他们的 “战利品”。 明治维新后,日本便通过 “学术考察”“探险” 等名义,在中国多地开展早期文物窃取;甲午战争后,日本军方更是开始系统地 “收集” 中国的文化遗产。 当时的博物馆馆长还亲自下文,鼓励军队去 “搜集宝物”。说得好听是文化保护,实则是打着保护的旗号,把文物装箱带走。 后来日本在中国东北搞了个伪政权,表面上设法规矩,说要 “保护古迹”,但实质上,文物只要被他们控制住,就再也没回来过。 日本成立了一批考古机构,派人到中国西北、华北、东南各地 “探索文化”,但一进来不是挖土就是拆庙,带回去的不是资料照片,而是真正的佛像、经书和壁画。 很多地方的博物馆和图书馆,在战乱中被洗劫一空。书不见了,画没了,连刻在石头上的碑文,也都被凿下来装船拉走。 日本军队当时不是打仗顺便 “拿点东西”,他们是专门有队伍来挑、来选、来运。 有些重要的宗教雕像,在中国几百年没动过,最后却在战火中被切成几块、用麻袋包好、一车一车拉到了日本。 东京国立博物馆的东洋馆 1918 年初建后,1968 年正值日本经济高速发展阶段,馆舍经修缮后重新对外开放。 他们想借博物馆彰显文化底蕴,于是那一批从中国带过去的 “战利品”,就成了展厅里的 “镇馆之宝”。 里面有书画、有青铜器、有佛像,每一件都看起来 “来路正当”。可细看展牌,文物的来源写得模糊不清,甚至有的直接标注 “从古玩商购得”,但这些古玩商,背后却是战争时期转手文物的中间人。 很多文物的去向,几十年来在日本都被 “合理化”。一些来自中国的国宝级文物,不仅没归还,反而被日本列入自家 “重要文化财产”。对外宣称是 “日本国宝”,却没有一句交代它们原本的归属。 日本在文化掠夺这件事上,从来没有真正面对过问题。他们没有否认掠夺,但也从未正面承认,更没有归还过多少。对外的说法常常是模棱两可,比如 “来源不确定”“当时合法取得” 等等。 战争结束后,中国曾经组团到日本追索文物。但问题是,想要追文物,得提供当时的照片、掠夺部队的具体信息,甚至要列出原始登记档案。 可是在战乱中,很多文物根本没来得及登记,很多地方的记录也早就毁了。日方就拿这些 “手续问题” 当挡箭牌,说 “证据不全,不好归还”。结果,几十年追下来,能回来的只是一小部分。 后来,美国为了支持日本经济恢复,也不太配合中国的追索要求,很多文物流落海外,成了 “永久陈列”。 近些年,中国通过法律、外交等方式,追回了一些流失文物。比如从一些拍卖行、博物馆追回了部分青铜器和古籍,也有些国家配合,把曾经被偷运出去的文物送了回来。 但日本的态度一直不算积极。他们很多时候表现得很 “礼貌”,但一到谈返还,就开始推三阻四。 一些在日本皇宫里的中国文物,几次提出归还请求,日方都没正面回应。 这些文物不是普通的展品,它们是中华文明的载体,是民族记忆的留存。 中国一直在努力让这些文物回家,不只是为了 “收藏完整”,而是为了让历史归位,让文化的归属感回到正轨。 文化不该是战争的战利品,更不该是历史的遮羞布。归还文物,不是施舍,而是应有的担当。 如今,中国在国际上越来越自信,也越来越有能力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但文物的回归,不只是靠力量,更要靠规则、共识和正义。 那座在 1918 年初建、1968 年修缮后开放的东洋馆,至今还在运营,游客络绎不绝。但每一位走进展厅的人,若能知道那些展品的来历,或许就能理解:文物的归属,不只是学术问题,它关乎尊严,关乎历史,也关乎未来。 有些东西,可以被抢走,但不能被遗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