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49 年马援病逝军中,死后还被梁松诬陷。于是马家断绝了和窦氏的婚约,并且上书汉光武帝,请求将马援的三女儿日后送入太子宫中。 马援这一生,打了几十年仗,最后却没死在敌人手上,倒栽在了自己人脚底下。 他生前是汉朝响当当的大将军,战功赫赫,远征交趾、平定西南,岭南一带的百姓一提起他,个个竖大拇指。 可谁能想到,一个老将军,临了临了,却落了个 “贪墨” 的罪名,死后连个像样的说法都没有。 这事发生在公元 49 年,那年他 62 岁,本该颐养天年,享点清福。但局势不允许,南方五溪蛮又起了乱子,皇帝刘秀一听,眼都没眨就点了马援的名字。 马援也没推辞,老胳膊老腿照样披甲上阵,一句 “马革裹尸”,说得干脆,干得也利落。 可惜的是,这一仗没打赢,人也没挺住,病死在军中,尸体都没能带回老家。 照理说,一个国家的老将死在战场上,最起码得追个封、办个葬礼,再怎么也得体面点,可马援这边,偏偏反过来了。 人刚死没几天,朝中就有人站出来泼脏水,说他私运珠宝,说得有鼻子有眼,说他从交趾运回京城的不是药材,是值钱的明珠。还说他图谋不轨,搞小动作。 这话谁说的?梁松。他不是一般人是皇帝宠臣,平常说句话都能掀起点风浪,偏偏马援跟他素来不对付,早些年还因为给侄子写信,暗里批了相关人员几句,结果就结了梁子。 本来是老将病死战地,结果一通操作下来,成了 “贪污死有余辜”。 刘秀听信了这些说法,撤了马援的爵位,连新息侯的封号都收了。马家的门前,一夜之间门可罗雀,以前那些巴结的人转头就跑得干干净净。 马援的死,对马家来说问题是怎么保住家业,怎么从这场政治风波里全身而退。 马援的儿子马严,当时就看清了局势。他知道老爹这回是栽在梁松一帮人手上,想洗白几乎不可能,唯一能做的就是立刻跟相关势力撇清关系。 马家当时和窦家有婚约,按理说两家是亲戚,但马严一听风向不对,转头就退了亲,没半点犹豫。 他的意思很直接:你窦家相关势力落井下石,我马家绝不再认你这个亲戚。 断亲是一方面,更狠的一步,是上书皇帝,要求让马家最小的女儿也就是马援的三女儿,日后进太子宫中。 这一步说难也难,说巧也巧。马家明摆着是要破釜沉舟,用女儿换一个 “皇亲” 的身份,赌一把未来。 刘秀批了,也许是良心上过不去,也许是还念着马援过去的功劳,总之他答应了。 三年后年满十三岁的她正式入宫,进宫之后,没人看好她也没人把她当回事。 但她自己知道,进了这个门,就得活下去,不光要活还得活出点样子,她很快学会了怎么做人。 她不争宠,不争权,处处谨慎,事事周全,暗里却把该拉的关系都拉了,把该打的底子都稳住了。 她没多久就得到了阴丽华的信任,也逐渐在宫中站稳了脚跟。后来太子刘庄登基,她被册封为皇后,一跃成了母仪天下的人。 她上书皇帝,说当年所谓的 “明珠案” 根本就是个天大的冤枉。马援带回来的是薏苡,是专门用来治南方瘴气的药,不是什么值钱的宝贝。 她要求为父亲平反,重新恢复爵位,给个说法。 刘庄也算讲情义答应了,马援被追封为新息侯,还补办了葬礼,风风光光地送了一回。 按理说,马援这回算是 “死得其所,名也得回”,可等到汉明帝刘庄立 “云台二十八将” 的时候,马援又被落下了。 这事在当时也引起不少议论,邓禹、冯异这些人都进了榜,马援这么大功劳,怎么就不算数? 原因其实也不难猜。马援虽然是功臣,可他女儿是皇后,马家成了外戚。刘秀一向忌惮外戚干政,自己吃过亏,也见过别人吃亏,他不想留下隐患。 所以,哪怕马援冤屈洗清了,哪怕皇帝心里有愧疚,也不敢把他放进云台榜。 在那个讲究 “中庸” 的时代,功劳太大,会让人害怕。 虽然朝廷没给马援正名,但百姓记住了他。 岭南一带,至今还有 “伏波庙”,每年都有百姓祭拜。他的故事,一代代传下来成了南方的传奇人物。 他用命换来的是百姓的敬重,岭南如今能纳入汉朝版图,跟他当年打下的基础脱不开关系。 相比那些在朝廷混得风生水起的人,他虽然结局没那么风光,但留下的,是实实在在的民心。 马援这一死,成了马家命运的分水岭。 他死后,家族差点被打入冷宫。可马家没哭天抢地,而是断亲、上书求入宫、为父平反,每一步都走得干脆利落。 马严是个狠人,明德皇后是个聪明人,这一家子能从最深的谷底爬出来是真正的靠脑子。 看马援这段历史,不光是看一个将军怎么打仗,怎么死的,更重要的是看一个人怎么在乱局中守住底线,一个家族怎么在风浪之中不被打垮。 有时候,真正的胜利,不在战场上,而在死后还能让人服气。 参考信息: 马援与薏苡明珠 作者:管弦《光明日报》( 2016年07月01日 15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