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0 年,康熙在惠妃宫中,遇到一个倾国倾城的小宫女,就想宠幸她,可是小宫女却拒绝了。她说:“皇上,奴婢出身低贱,不配伺候您!” 康熙皇帝有些不高兴,太监就骂她:“不识时务,这是你几辈子修来的福气!” 她叫苏晚,个子不高,模样却清秀得很,一双眼睛干净得像刚洗过的玉石。康熙看了她一眼,心里就起了点意思,不是要做啥大事,就是想让她陪着说说话,或者,宠幸一回。 可苏晚却低着头,轻轻地说了一句:“奴婢出身低贱,不敢伺候圣上。” 他是皇帝,宫里上下,哪个女人不想往他身边靠?就连那些贵妃娘娘们,有时候也得小心翼翼地哄着他。可这个小宫女,竟然说 “不敢”?不是不会,是不敢。 苏晚她知道,皇帝看她一眼是天大的事,可这也是天大的麻烦。宫里最不缺的就是美人,宠了一时,红火一阵,可只要失了宠,冷落起来比宫墙还凉。 她出身包衣,是那种从小就注定是下人命的女子,能进宫已经是祖坟冒青烟,如果再因为一时宠爱招来忌恨,那结局多半不好。 康熙听完后什么也没说,只看了她一眼,转身走了。但这一眼之后,苏晚的命运就变了。 第二天,宫里传旨,苏晚被调去御书房外围协助整理誊抄无关紧要的文书,表面上是换了个差事,实际上是康熙自己安排的。 御书房不是谁都能靠近的地方,那是皇帝处理政务的核心。康熙让她去是因为好奇,他想看看这个敢以 “出身低微” 婉拒圣意的小宫女,究竟有什么不同。 苏晚到了御书房外围后,干活不声不响,文书整理得一清二楚。她抄录的无关紧要的典籍文书,从不出错,别人三天抄一份,她一天能抄三份。 皇帝批阅后需归档的非核心文件,她分门别类,贴签打点,从来不多问一句,也不多说一句。 康熙有一次翻到一份归档的旧文,上面贴的标签整整齐齐,还标了类别索引。他看了看,问身边的人是谁做的,太监低声说,是苏晚。 康熙没说话,只点了点头。 宫里的事,最怕的不是做不好,而是做过头。苏晚从不抢功,也不邀宠,她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恰到好处。 有一次,御书房外围出事了,一个叫春桃的宫女,把一份需归档的非核心文件藏了起来,说是怕弄丢了,想私下补抄一份。其实是想拿出去换点好处。事情一露馅,御书房外围一片慌乱。 苏晚悄悄地把那份原件找了出来,交到主管太监手里,只说了一句:“怕别人惹祸,奴婢不敢耽误。”。 康熙知道了这事,没发火,只让人记下苏晚的名字。从那以后,御书房外围凡是要紧的辅助工作,都是她来处理。 三年后,苏晚因处事稳妥被封为 “苏答应”。在那些妃嫔眼里,这个封号不算高,可对于一个出身包衣的宫女来说,已经是天大的荣耀。 她没有孩子,没有靠山,也没得宠,可她能稳稳地留在宫中,不被打压,不被排挤。宫里人都说,她是皇帝身边最安静的一盏灯。 康熙有时晚上批完奏折,会在御书房外间坐一会儿。苏晚就在不远处抄书,从不主动说话。有时候皇帝问一句,她才回一句,语气总是稳稳的,不冷不热。 她不会讨好,也从不逢迎,却能一直留在皇帝眼前。 苏晚的父亲原本是个小吏,后来经吏部考核调任江南水利相关的辅助官职。有人说这是因为女儿在宫里有面子,可苏晚从没给家里写过信,也不曾在宫里提过家人的事。 康熙却记得她的稳重,留意到这位小吏做事踏实,水利辅助工作未出乱子,便按制度给予了正常调任。 宫里的女人,很多红极一时,最后却难抵岁月与世事变迁。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孝懿仁皇后佟佳氏,她们的荣宠与责任并存,虽未得长寿,却在历史上留下了端庄贤淑的印记。 可苏晚不一样,她没有高位,没有儿子也没有风头,可她在宫里活了三十多年,晚年循例晋封为 “苏常在”,还赐了独立居所与份例田产,体面得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