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夫罗夫最近有点不对劲。这位当了20多年俄罗斯外长的老外交家,最近连续两件事让人看不懂。第一件,他没参加普京11月5日主持的安全会议重要会议。第二件,他不再是G20峰会的俄罗斯代表团团长。 11月5日,普京专门召集人讨论美国要重启核试验的事,当场放话美国敢试俄罗斯就敢反制,还让外交部、国防部赶紧收集信息拿方案。 这种涉及国家安全和核战略的大事,拉夫罗夫作为安全会议的常任成员,按说必须坐阵,可偏偏就他没到,其他核心成员一个不缺,连外交部的其他官员都得在场待命,他这个外长反倒缺席了。 克宫后来解释说这是“事先商定的”,扎哈罗娃还说“这种事常有”,但明眼人都清楚,核问题是俄罗斯的顶梁柱议题,外交上怎么回应、怎么跟国际社会解释,全得靠拉夫罗夫牵头,这种时候“事先商定缺席”,根本说不通。 再看G20峰会的事更蹊跷,以前不管是G20还是联合国大会,俄罗斯代表团的团长从来都是拉夫罗夫,毕竟他是外交战线的“门面”,跟各国外长都熟络。 可这次普京直接签命令,让总统办公厅副主任奥列什金带队,代表团里有外交部副部长、财政部副部长,唯独没了拉夫罗夫的名字。 G20管的是全球经济,现在俄罗斯正受西方制裁,急着跟其他国家拉关系、保经贸,比如跟中国的贸易额刚创新高,还得在北极航道、农业合作这些事上找突破,这种场合最需要拉夫罗夫这种老外交家撑场面,换成奥列什金这个总统办公室的人,明显是把他从核心外交场合挪开了。 其实根子就在前不久的美俄会谈搞砸了。本来普京和特朗普都要在布达佩斯见面,俄罗斯这边急着通过会谈缓解制裁压力,毕竟能源出口是家里的“钱袋子”。 可拉夫罗夫跟美国的鲁比奥提前沟通时,还是老一套强硬作风,说话跟下最后通牒似的,翻来覆去就说乌克兰问题的老调子,一点灵活变通都没有。 鲁比奥觉得根本没法谈,直接让美国取消了会谈,紧接着特朗普就下手制裁了卢克石油和俄罗斯石油——这两家公司占了俄罗斯石油出口的一半还多,前线军队的后勤补给、国内的财政收入都靠它们,这下出口量直接下滑,等于断了俄罗斯的一条财路。 普京要的是能“软硬兼施”的外长,不是只会喊口号的“硬骨头”。拉夫罗夫这几十年的外交风格太固定了,西方媒体都叫他“发怒的银背大猩猩”,说他只会四处树敌,不会解决问题。 以前俄罗斯跟西方硬碰硬的时候,这种风格还能用,可现在局势不一样了,得想办法跟美国缓和关系,至少不能再激化矛盾,拉夫罗夫的强硬刚好撞在了枪口上。 普京肯定得给个说法,毕竟两家大公司被制裁的损失摆在那,把拉夫罗夫从重要会议和外交场合撤下来,既是给国内一个交代,也是做给美国看——俄罗斯愿意换个方式沟通。 有人猜他是不是身体不好,这根本站不住脚。10月28日他在白俄罗斯开欧亚安全会议的时候,精神头好得很,说话条理清晰,看上去比年轻人还硬朗,要是真生病,俄罗斯有的是好医生,肯定能让他赶上G20峰会。 克宫说他跟普京关系还很好,这话也没全错,就像去年防长绍伊古打了败仗,普京也没开除他,只是调去安全会议当秘书长,对这些跟着自己几十年的老臣,普京不会做得太绝,但该给的教训少不了。 再说奥列什金带队G20也有讲究,他是总统办公厅的人,直接跟普京对接,知道普京最在意什么——现在俄罗斯更需要在经济上破局,比如推进中俄的跨境电商、铁路货运,还有北极的合作项目,这些事奥列什金出面比拉夫罗夫更合适,毕竟拉夫罗夫擅长的是政治对抗,跟人谈经济合作不是他的长项。 奥列什金带财政部、外交部的人一起去,就是想跟其他国家多谈点实在的经贸合作,少扯些对抗性的话题,这也是普京调整外交策略的信号。 拉夫罗夫的“不对劲”,本质上是俄罗斯外交需要转方向了。以前靠强硬顶过了不少难关,但现在要解决制裁、保经济,就得换种更灵活的玩法,他这个“老炮儿”的风格跟不上趟了。 普京暂时把他从核心场合挪开,不是要彻底换掉他,而是先稳住局面,等风头过了,说不定还会给安排其他岗位,毕竟二十多年的老交情,不可能说扔就扔。但这两件事确实明明白白地透着:俄罗斯的外交风向,已经悄悄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