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李奇微为了切断志愿军后路,派出了精锐187空降团,在志愿军后方空降了两个连的特种兵,可不料,却遇上唐满洋率领的饿了三天的一个排。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1年春天,抗美援朝进入第五次战役阶段,这场战役从4月22日开始,志愿军目的是打破美军在朝鲜战场的攻防平衡,进一步巩固战线,面对联合国军在装备、后勤等方面的优势,志愿军始终以顽强的意志和有效的战术展开反击,志愿军部队在推进过程中遭遇补给困难,而美军则利用这一点制定作战计划,希望通过反扑切断志愿军后路,扭转战场局势。 5月20日前后,美军司令李奇微命令第187空降团空投至志愿军后方,企图占领580.7高地,切断志愿军的补给线,这支部队在二战中有过丰富作战经验,配备精良,士兵携带无线电、火箭筒和充足的口粮,伞兵成功在夜间降落后,迅速分散至三个山头,建立防御工事,并试图与美军地面部队形成配合,封堵志愿军的退路。 志愿军第63军566团接到侦察情报后,迅速调整部署,团长命令3连代理连长唐满洋率一个排前往山头清除敌军伞兵,确保侧翼安全,唐满洋是山西人,1949年入伍,在西北战场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尤其擅长近距离作战,部队刚经历连续几日的激战,弹药不足,士兵体力透支,三天未能吃上一顿饱饭,面对任务,唐满洋带领40余名战士迅速整装,炊事班将剩余的野菜和干炒面熬成稀粥,分给战士们补充体力后,部队立即出发。 夜幕降临,唐满洋带领排队沿山脊向目标高地推进,志愿军利用地势隐蔽行军,避免暴露行踪,根据侦察情报,敌军伞兵分散驻守在三个山头,形成互相支援的态势,唐满洋决定先攻占最外围的阵地,削弱敌军火力优势,他派出侦察组观察敌军哨位分布后,迅速制定计划。 部队接近第一处山头时,唐满洋命令战士们分组行动,摸索着靠近敌军哨位,哨兵发现异常时已来不及反应,战士们迅速清除外围防线,接着向敌军的临时营地发动突袭,敌军伞兵在夜间遭受突然袭击,乱作一团,短时间内无法组织有效反击,志愿军在短兵相接中发挥出强大的战斗力,迅速控制了这处阵地。 战斗的枪声惊动了邻近的敌军阵地,美军随即发射照明弹查明情况,并试图通过无线电呼叫增援,与此同时,被俘的十多名伞兵开始试图反抗,意图制造混乱,唐满洋判断局势紧迫,立即下令妥善处理俘虏,防止敌人里应外合影响战斗全局,战士们迅速调整队形,向第二个阵地推进。 敌军在照明弹的掩护下加强警戒,并利用地形据守,唐满洋指挥战士们分两路包抄,避开正面火力压制,从侧翼突进,同时投掷手榴弹破坏敌军工事,敌军在慌乱中试图撤退,却被志愿军逐一击退,经过激烈交火,第二处阵地最终被成功攻占。 第三处阵地是敌军的核心防御点,火力最为集中,唐满洋带领战士们利用山石掩护逐步接近,分组协作,实施近距离攻击,敌军企图依靠机枪巩固防线,但志愿军通过灵活的战术逐步瓦解敌军抵抗,最终完成了对整个高地的控制,战斗持续了数小时,志愿军以最小的代价取得了全面胜利,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 这场战斗有效瓦解了美军的空降计划,延误了敌军的整体反扑部署,美军第187空降团在战斗中损失惨重,被迫撤回整编,而志愿军主力得以顺利调整阵地,避免了被围的风险,580.7高地保卫战成为第五次战役中极为关键的作战行动之一。 战斗结束后,唐满洋所在排减员严重,仅余十余人仍能继续作战,由于战斗中果断处置俘虏,他所在的排被记三等功,这一决定在部队内部引发了不少讨论,然而,战场胜负从来不只是战术上的较量,更是对指挥官决策能力的考验,唐满洋的判断与行动,直接帮助部队完成了任务。 第五次战役持续至6月10日,志愿军在装备和补给处于劣势的情况下,采用灵活战术与顽强意志挫败了敌军的多次进攻,战役最终迫使美军调整战略,转入防御态势,为日后谈判奠定了基础,朝鲜战场上的每一场战斗都展现了志愿军不畏强敌的精神,而唐满洋和他的战友们的事迹,正是无数默默奉献的英雄群像之一。 信息来源:铁在烧--抗美援朝时期第五次战役中的铁原阻击战——红色文化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