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一群志愿军在撤退时,猛然发现眼前狭隘的山谷中,竟出现了成千上万个美军,师长见状,却产生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念头!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1年5月的朝鲜半岛,正值第五次战役末期,志愿军58师像上弦的弓,正准备往北撤回后方喘口气,部队刚刚经历了连番恶战,一个个衣衫褴褛,饥肠辘辘,弹药和粮食几乎见底,谁都盼着能赶紧休整一下,缓过这口气再说,可就在他们行进到华川附近的山谷时,突然间,命运给他们安排了一场意想不到的考验。 一开始,谁都没想到会在这个本属于志愿军控制的地方遇到敌军,前方的侦察兵飞奔回来,带来一个让人心头一紧的消息——山谷里密密麻麻全是美军,装备精良,阵势汹汹,显然是想在这里布下一张大网,对面不仅有美军第七师,还有南朝鲜部队,总人数接近三万人,携带着数百门大炮和坦克,而华川正好是志愿军东线大部队撤退的咽喉要道,身后还有成千上万的伤员和辎重车队在路上,这一刻,58师前面是铁桶般的敌阵,身后则是自己人撤退的唯一通道。 58师当时的处境极其尴尬,弹药只剩不到三分之一,战士们的体力也几乎耗尽,对面却是美军的机械化洪流,火力、人数、装备全面碾压,更棘手的是,师部的无线电坏了,根本无法和上级取得联系,撤,还是打?继续前进,或许能保存实力,但华川一旦被突破,后方大部队和伤员将被包了饺子,留下死守,意味着要和三倍于己的敌人硬碰硬,极有可能全军覆没。 面对天平两端的选择,58师没有选择最保险的那条路,在这关键时刻,师长黄朝天权衡利弊后,带领全师9000余人,在弹药匮乏、补给中断的情况下,毅然决定死守华川,他们没有任何外援,也没有时间等命令,只能凭着经验和对大局的判断,靠自己争取时间。 部队很快分布在山谷两侧,兵力以梯队式分层布置,不再像以往那样把重兵放在最前线,而是让前沿阵地以少量兵力吸引美军火力,待敌人推进时,后方主力再顶上去,白天以防守为主,夜晚则组织小股部队对敌人发起突然袭击,工兵们抓紧时间在山坡上挖壕沟、设置障碍,还在关键位置埋设地雷,连反坦克小组的火力也利用有限的苏式反坦克枪和缴获的美式火箭筒,化整为零地分散部署,这样的布防方式,大大减轻了美军火炮的杀伤力。 美军一开打就展现出压倒性的火力,坦克轰隆隆地冲进谷口,步兵紧随其后,志愿军则用假撤退把敌人引入预设的火力圈,反坦克组埋伏在泥地里,趁敌人不备痛下杀手,短短几分钟,美军的坦克在狭窄的谷口被炸得七零八落,后面的车辆接连追尾,前线一片混乱,即便如此,美军凭借着人数和装备上的巨大优势,很快又调整队形,开始了疯狂的轮番冲击。 白天,美军用重炮和飞机把山谷炸成一片焦土;晚上,58师的夜袭小队却悄无声息地穿插到敌军后方,专挑指挥部和通讯点下手,就这样,双方在华川一带反复拉锯,阵地一天能易手好几次,有的连队三天没换防,最后守到只剩下十几人,有人在泥水里趴了整整一夜,枪管烫得变形,子弹几乎打光,即便如此,没人退缩,每当美军突破一处防线,马上就会有新的防线顶上去。 战斗最激烈的时候,工兵还曾利用华川水库的地势,趁夜控制住水闸,放出库水冲毁了美军刚搭好的浮桥,急湍的水流让美军工兵和装备措手不及,直接把敌人的进攻节奏打乱,为58师赢得了宝贵的缓冲时间,趁着这短短的间隙,部队又重新布防,把主阵地牢牢钉在了山谷两侧。 敌我双方围绕着阵地进行拉锯,美军发动了十七次大规模进攻,每一次都配合坦克和步兵强攻,志愿军战士们有的困得靠在战壕里就能睡着,醒来又得立刻投入战斗,伤员坚持留在阵地,哪怕包扎着伤口也不肯离开,最危险的时候,甚至靠石头和刺刀与敌人肉搏,高地上,许多战士牺牲在阵地上,遗体旁边还留着没来得及寄出的家信、半包炒面,有的老兵用狙击枪连续击毙十几名敌军军官,搅得美军指挥系统一团乱麻。 三天过去,阵地上堆满了废弃的武器和破碎的坦克残骸,空气中弥漫着焦糊味,美军的炮弹把山头削平了一截又一截,志愿军却始终没有让敌人突破防线,最惨烈的一次,美军集结重炮和装甲车,试图用一波猛攻一举突破,58师弹药所剩无几,战士们把最后的子弹打完,只能用刺刀拼到最后一刻,山坡上的每一块石头、每一寸土壤,都浸透了士兵们的鲜血。 持续的坚守让时间成为58师最宝贵的武器,正是靠着这咬牙坚持下来的十几天,志愿军主力部队和大量伤员才能从华川撤离,顺利转移到安全地带,最终,58师以2700余人的伤亡代价,硬生生顶住了三倍于己的敌军进攻,歼敌数千人,拖住了美军的机械化洪流,敌人的包围计划被彻底粉碎,华川的粮弹和物资也得以保存,整个东线的危机被解除。
志愿军四任司令员,对整体战局影响最大的,是哪两位?“1951年4月13日,飞机
【10评论】【4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