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人民英雄纪念碑开工后,在林徽因的坚持下,碑文使用楷书,但是该让谁来写呢?时任北京市市长的彭真说:“周总理的字苍劲雄伟,刚劲有力,有如颜碑,风格端庄凝重,可以问问周总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自1840年起,中国饱受战乱与侵略,屈辱与抗争交织,成千上万的人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献出了生命,到了1949年,新中国刚刚诞生,如何铭记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雄,成了全国人民心中的一件大事,于是,在那个秋天的傍晚,决定建纪念碑的提议被郑重通过,它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一种誓言:要让后来者记住前人的牺牲,以及这片土地上流淌过的热血。 有了决心,还要付诸实践,纪念碑应该是什么样子?这成为一代建筑师和艺术家们的重大考验,梁思成、林徽因等人担起了设计重任,他们翻查史料,考察古今,提出了无数设想,有人建议把碑基做得高大气派,像桥洞一样开几个门,象征着通往未来的道路,也有人主张造型要稳重、朴素,避免浮夸和冒险,最终,大家选择了现在这个笔直高耸、简洁有力的外观,不是因为它最华丽,而是因为它最能承载“永垂不朽”的分量,一切都追求既庄重,又能经得起时间考验。 设计方案确定之后,细节的推敲反而更让人头疼,比如,碑文该写什么字体?按传统,许多重要碑刻都用篆书、隶书,古意盎然,但林徽因却提出了完全不同的看法,她认为,这座碑不是写给少数人看的,更不是为了彰显艺术门槛,而是要让所有走过这里的人都能认认真真地读懂碑上的字,于是,她力排众议,坚持用楷书,理由简单却有力:让每个人都能看得明白,才能让纪念的意义流传更远,这一主张最终被认同,也让新中国的第一座国家级纪念碑走出了守旧的窠臼。 字体定了,可是谁来写?这又成了难题,大家都知道,写碑文不是一般的题字,它要求笔画端正有力,气度沉稳大方,还得彰显一种无声的庄严,很多书法名家都被提及过,但总觉得缺了点什么,有的人字写得好却不够分量,有的人身份合适却没那股气场,最终,北京市市长彭真提出了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建议:请周恩来试试,为什么是他?一方面,周总理自幼习书,楷书扎实有底气;另一方面,他的品格、气度、身份,刚好能代表这座碑所要表达的精神,更重要的是,他的字带着一种“正气”,看着就觉得踏实。 周恩来虽然政务繁忙,但面对这份托付,还是答应了下来,他选择在北戴河疗养期间,每天清晨专门拿出时间练字,不是随便写几笔就交差,而是反复打磨,每个字都要推敲结构、控制气韵,前前后后写了四十多遍,每次都比上一次更沉稳凝重,等到他觉得满意了,才把定稿交给雕刻团队,令人敬佩的是,他没有在碑文后署自己的名字,只求字里行间能传达出对英雄的敬意和历史的分量。 有了手稿,雕刻又是一场考验,纪念碑选用的是花岗岩,石质坚硬,普通雕刻方法很难达到字形精准、线条流畅的要求,雕刻团队和书法家一起琢磨,最后创新性地采用了喷砂法,用特制的胶皮模板勾勒字形,再用高压喷砂把每一笔一画都精准地“刻”进石头里,这样不仅保证了字迹的清晰,还大大提高了耐久性,为了让碑文更醒目,国家特批黄金,用于给字表面镏金,经过多道工序,碑文在日光下熠熠生辉,经年累月依旧不褪色。 碑面不仅有文字,更有浮雕环绕,最初,有人提出要雕刻历史上的著名英雄,但最终采纳的方案却选择了普通百姓和士兵的群像,这样做,是为了传达一个朴素的道理:历史是千千万万无名英雄共同写就的,每一块浮雕都还原了关键历史时刻,无论是太平天国还是五四运动,都能看到人民的身影在风雨中前行,这种选择,不仅让纪念碑有了更广泛的代表性,也让无数普通人都能在石雕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影子。 1958年春天,纪念碑终于竣工,正面“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由毛泽东亲笔题写,气势磅礴;背面碑文则是周恩来一笔一画的楷书,端正沉稳,两种书体一动一静,形成鲜明的对比,也代表着国家领导人共同承担的责任与信念,每当晨曦初照,广场上升起的国旗与碑一同映入人们眼帘,仿佛历史与现实在这里交汇,人们驻足碑前,默默仰望,读着那些镌刻在石头上的字句,感受到一份跨越时空的庄重。 纪念碑建成后,成为无数人心中的精神地标,许多到北京的人,都会特意赶来广场,只为在晨曦中望一眼那块碑,碑身虽大,却装不下所有英雄的名字;碑文虽短,却凝结了太多人的心血与泪水,它不只是纪念牺牲,更是一种精神的传递,每一代人都能从石碑中读出自己的理解,或许是对历史的敬畏,或许是对未来的希望。 信息来源:《碑文由毛泽东起草,周恩来写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写了40余次,网友致敬》京报网 2021-05-04 14:06·
史同姐吵架就是有意思
【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