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一个走江湖的男子故意让毒蛇咬自己的舌头,等蛇释放完毒素后,他一口咬下蛇头,周围的人都惊在原地......此人就是被克林顿称为“东方蛇医”的季德胜,祖上四代专治毒蛇咬伤,只不过他的独门绝学一般人还真学不来,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季德胜1898年出生在破败不堪的小庙里,家里没有田地,也没有稳定的栖身之所,全靠父亲靠抓蛇配药维持生活,母亲早早离世,留下他和父亲相依为命,那是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连温饱都困难,他自小便跟随父亲在山野间奔波,学会辨认草药和毒蛇,很快,他对蛇类的气味与动作就有极强的敏感度,甚至能凭鳞片的颜色和咬痕的形状判断蛇种,别人避之不及的爬行动物,对他来说反而像熟悉的同伴。 然而仅有胆子还远远不够,父亲留下的方子说得直白些就是“乱方”,药材种类很多,但比例全凭经验抓取,少年时期的季德胜虽然掌握了一些技巧,但深知其中漏洞,他常背着药篓跟着父亲挨村奔走,有时看着被蛇咬的人因来不及医治丢了性命,他心里发狠,一定要把这门手艺磨练得再精确些,父亲终因常年伤病在1923年前后撒手而去,临走时将一生的心得口口相传交给他,从此,这个年轻人不得不独自挑起整门技艺的传承。 孤身闯荡是残酷的,为了让人相信药的功效,他想出一种极端的方式:当众让毒蛇咬到自己,最初是手臂,后来甚至是舌头,他往往当着集市上成群的人,在众人屏住呼吸的惊恐中吞下自己制成的小药丸,随着脸上的青紫逐渐褪去,他就用这血淋淋的实验为药立下口碑,虽然看似鲁莽,但在当时,这是获得信任最直接的办法,人们眼见着毒发与解毒的全过程,才敢放心掏钱买药救急。 之所以敢把命交到实验上,是因为他早就意识到祖传方剂疗效不稳,很多时候,轻者能解,重者却不行,于是他开始不断调整药材分量,把药渣炒干压成饼状或丸剂,携带方便也更适合推广,每一次调整前,他都会故意引蛇咬伤,观察肿胀变化,然后再试不同的混合比例,一些药效不足时,他整整几天都在高烧和疼痛里熬过去,这样的试验留下了密密麻麻的疤痕,他的手臂就像一张被蛇牙签名的簿子。 这种拼命换来了突破,不少人记得在南通的庙会集市上,他展示过舌头被眼镜蛇咬伤后靠药痊愈的场面,围观者震惊又佩服,消息纷纷口耳相传,“季字药”逐渐有了名气,此时,他已经能凭借伤口形状和肿胀位置,一眼识出毒蛇的品种,并快速判断该用多少剂量,民间对他的信任越来越深,不少被咬的农民慕名而来,甚至情愿步行几十里路来寻他救命。 随着抗日战争时期的混乱,他的处境也曾危险,日军觊觎这门秘方,不惜许以高价,面对金条和威胁,他宁肯身陷险境也未曾松口,因为在他心里,这些草药不是换钱的工具,而是救人性命的保障,他明白若落入他人之手,很可能成为牟利的手段,反而救不了普通百姓,这样的坚守让许多人钦佩。 进入新中国以后,国家开始重视民间医术的整理和应用,1950年代中期,他在南通方圆一带已经声名远播,地方卫生部门和名医朱良春多次走访,发现他的蛇伤药不但能救治重症,而且见效极快,在一场亲眼见证的病例中,一名脚踝遭毒蛇咬伤、肿至膝盖的患者,在服用药饼并敷上药粉后,当晚就能缓解,随后平安回家,眼见为实,专家和政府部门终于下定决心,将这一方子纳入正规渠道。 1956年,他将六代相传的药配方交予国家,从此走出了江湖摆摊的狭小天地,成为南通中医院的专科医师,他每日都要接诊多名患者,通常会先用针具刺开伤口排出污血,再配合药饼内服和药粉外敷,疗效显著,由于疗效可重复验证,蛇药被批准在制药厂投入生产,甚至出口到东南亚。 更具震撼力的是统计数字,南通中医院在他坐诊的几年间,成百上千的病例几乎无一死亡,后来各地医疗机构的数据也显示,治愈率接近百分之百,这不仅令草根信服,也令专业医学界刮目相看,药物所用的七叶一枝花、半枝莲、蜈蚣等草本经过科学整理后,正式被列为配方核心成分,说明传统经验已经在现代标准下得到了印证。 季德胜的贡献不只在民间,他的药品也成为军队救护的重要资源,20世纪六十年代援外作战时,这种小小的黑色药片被纳入军队必备用药,帮助战士们在陌生环境下抵御毒蛇风险,后来药方更被列为国家保密项目,生产工艺不得公开,确保疗效与独特性不受侵害。 他的一生不断与毒蛇为伴,却也不断创造奇迹,晚年,他还尝试研究蛇毒是否能用于治疗白内障与癌症,可惜未能完成,1981年因病离世,享年八十多岁,虽然他走了,但药方和精神都留了下来,2011年,这项技艺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持续生产蛇药片,让其继续造福大众,药品还曾获得国家银质奖,远销多国,被公认为可靠有效。 信息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医传统制剂方法(季德胜蛇药制作技艺)》
1955年,一个走江湖的男子故意让毒蛇咬自己的舌头,等蛇释放完毒素后,他一口咬下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9-23 20:44:2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