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晚年提及九一八事变,坦言自己不抵抗没有错,后人、国人因为他不抵抗而骂他是不

混沌于浮云 2025-11-08 23:42:47

张学良晚年提及九一八事变,坦言自己不抵抗没有错,后人、国人因为他不抵抗而骂他是不对的!他还进一步阐述了原因,他说:“我作为一个封疆大吏(古代掌管一个省或者数个省的长官),抵抗也就是一样地(东北)失得快,我们的力量跟日本没法比,装备也没法比。” 张学良这辈子,风光过,也落魄过。从小跟着老爹张作霖混,在东北那片土地上长大。张作霖从一个土匪头子爬到军阀大佬,掌控东北三省,手下兵马不少。张学良1901年生在辽宁海城,家里不算穷,但也不是大富大贵。他爸忙着打仗,他就早早接触军营生活。1919年进东北讲武堂,学军事本事,毕业后直接进部队,从底层干起。 1920年直皖战争,他带兵上阵,表现还行,帮着老爹稳固地盘。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他守阵地,组织士兵布防,算是积累了点经验。张作霖1928年被日本人炸死在皇姑屯,张学良接班时才27岁,赶紧稳住局面,处决内鬼,然后易帜,投靠南京政府。他的东北军改名边防军,他当司令。 1930年中原大战,他帮蒋介石,出兵入关,决定了胜负,换来副司令头衔,还管着华北一些地方。他在东北搞工业,建兵工厂,造枪炮弹药,也办航空学校,培养飞行员。但私下里,他吸鸦片,生活乱套,身体越来越差。这些事让他在军中威信不高,部队管理也松散。 九一八事变那会儿,张学良在北京养病,东北军有20多万人,日军关东军只有万把人。但他下令不抵抗,部队直接撤走,没放一枪。晚年他多次在访谈里说,这决定没错,后人骂他不对。他解释,作为东北负责人,抵抗也丢得快,因为力量和装备比不过日本。实际上,东北军有自己的兵工厂,能产重武器、步枪、机枪,弹药也不缺。 日军虽精锐,但人数少,如果打起来,不一定那么容易全占东北。可张学良觉得,日本只是挑衅,想多要点好处,不是真要大规模侵占。他低估了日军的野心,高估了他们的实力。结果,沈阳一夜丢了,东北三省四个月内全落入日手。兵工厂完整交给日本人,后来每年给他们产150多门炮、一万多支枪、一千多挺机枪,无数弹药。 这直接帮了日军侵华大忙。如果抵抗,哪怕拖延点时间,毁掉工厂,中国军队后头能少死多少人。张学良晚年还说,不抵抗就是不跟日本起冲突,避免结仇。他拿老爹被炸的事举例,当时日本人来吊唁,他忍着没动手,让人走掉。他觉得这很聪明,能缓和事。但日军已经侵略,仇恨早结下了,不抵抗反倒让日本人得寸进尺。 张学良1990年接受日本广播协会采访,直言不抵抗命令是他下的,跟蒋介石无关。蒋有电报建议忍耐,但最终决定是他自己。他当时判断,日本利用军事行动挑衅,希望和平解决,没想到他们敢全面来。他1991年又在访谈里重复,不抵抗是为了不扩大事件,留空间大事化小。但这判断完全错了,日军早部署好,重兵待发,制造柳条湖爆炸当借口。 东北军未抵抗,直接拱手让地,导致民众成亡国奴,苦不堪言。张学良晚年承认判断错误,但坚持不抵抗没全错,因为实力悬殊。他1993年对记者说,我们那时候没见过日本人真打,估计过高。东北军虽多,但分散,训练不严,装备虽有但组织差。 日军有飞机坦克,机动强,东北军防空弱。如果开打,工厂被毁是可能,但日军速战速决,时间不够毁彻底。张学良觉得,抵抗等于白送人头,保存实力等机会。但事实是,东北丢了,抗日战争拖长,牺牲更大。 张学良晚年多次谈及这事,试图解释清楚。1994年他93岁时,在夏威夷接受采访,说不抵抗政策责任不在中央,是他个人决定。他声称,没错,因为作为封疆大吏,他评估力量比不过,装备差距大。抵抗也失得快,这话听起来像借口,因为没抵抗,怎么知道快不快。懂历史的人知道,东北军有优势,如果局部抵抗,能拖延日军推进,国际上也能施压。但张学良信外交,觉得国联能调解,像中东路事件那样。

0 阅读:87
混沌于浮云

混沌于浮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