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自10月14日起对中资船舶征收高额费用,每净吨最高140美元,单船靠港成本飙

叁号知识局 2025-10-07 16:09:57

美国自10月14日起对中资船舶征收高额费用,每净吨最高140美元,单船靠港成本飙升数百万美元,中企利润受挤压,美国消费者也将面临进口商品价格上涨与通胀压力。   麻烦看官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当地时间10月3日,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CBP)在官网发布公告,宣布对中国拥有、运营或建造的船舶征收新费用。   从今年10月14日开始,美国港口将迎来一项新规——凡是与中国沾边的船舶,都得乖乖掏钱。   无论是由中国企业拥有或运营的船舶,还是在中国造船厂建造的船,一旦靠泊美国,都会被收取一笔不小的费用。   具体来说,中国实体拥有或运营的船舶,每净吨要缴纳50美元,未来三年还会逐年攀升,到2028年竟然要达到140美元一吨。   对于中国造的船舶,美国人更是给出“双重选择题”:要么按每净吨18美元交钱,要么按每个卸下的集装箱120美元来算,总之取高不取低。   至于汽车运输船,每净吨14美元起步,同样是逐年上涨,听上去有些冰冷的数字,一旦换算成一艘大船的实际账单,就会让人倒吸一口凉气。   中远海运旗下一艘近六万吨净吨的集装箱船,单次靠港就要付出近三百万美元,如果一年往返五次,这笔支出堪比吞掉了一家中型公司的利润。   这样的政策对企业来说可谓当头一棒,航运公司本来就像是在刀尖上跳舞,油价、港口费、市场运价随时都能让利润化为乌有,如今再加上这份“额外罚单”,无异于雪上加霜。   汇丰航运金融部算过一笔账,仅中远海运一家,2026年就可能为此付出15亿美元,相当于它全年预测净利润的七成以上。   换句话说,企业辛辛苦苦忙了一年,大部分辛苦钱最后都进了美国财政部的口袋。   这种局面不但会逼迫企业缩减涉美业务,还可能直接让某些航线出现亏损,彻底打破原有的运营平衡。   然而,承受冲击的不只是中国的航运公司,美国自己的出口商也在叫苦不迭。   农产品协会早早发出警告,本来就因关税争端而受伤的农民,如今要面对运费上涨的二次打击。   美国煤炭企业的负责人更是直言,已经有船东拒绝承运未来的煤炭运输,因为没人愿意为这笔不确定的成本买单。   与此同时,进口商也难逃此劫,航运巨头马士基已经明确表示,新增的费用一定会层层传导,最终落到消费者头上。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研究早就指出,航运成本是全球通胀的重要推手,船费上涨,就像是在通胀的火上添了一大把柴。   到时候,家具、汽车配件这些日常依赖进口的商品,恐怕都会悄悄涨价,表面上看是中资船公司被狙击,实际上美国老百姓的钱包也在跟着遭殃。   面对这种局面,中国企业自然不会坐以待毙,部分船公司已经开始改道加拿大,再由陆路或其他方式转运进美国。   还有的干脆把运力调往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船企的非洲业务量暴涨了近12%,这显然就是在寻找替代市场。   不过,改道并非完美解法,运输时间增加三到五天,燃油消耗增加十几个百分点,货主和消费者都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金钱。   这就像是把绕远路当成权宜之计,能避开收费,却难免增加了新的负担。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也亮出了对等反制的筹码,9月底修订的《国际海运条例》中明确提出,如果有国家对中国船舶收取歧视性港口费用,中国也将视情况采取反制措施。   手段包括向相关国家的船舶收取特别费用,甚至直接限制其靠泊许可。   一旦美方费用生效,中国方面也可以通过附加费、关税甚至信息管控来反击。   比如航运计划、货载舱单这些关键数据,如果停止共享,美国公司在东亚段的转运效率将大打折扣。   双方的动作很可能会像镜子一样相互映射,你加一分,我就还你一寸。   归根结底,这并不是一场单纯的费用之争,而是中美之间一轮新的战略较量。   美国的意图显而易见,就是要人为拉高中资航运的成本,从而在竞争中占据优势,但问题是,这种做法属于“双向伤害”,中企付出高额成本,美国出口商失去市场,美国消费者也要为涨价买单。   双方在对等反制的逻辑下,都会发现自己陷入“囚徒困境”:谁先妥协,就可能失去规则制定权,谁硬撑下去,就要承受经济上的剧烈阵痛。   航运世界一向是全球化的晴雨表,任何一方的单边举动都会牵动整个链条。   从港口到船东,从保险到消费者,这条看似冰冷的航运通道,其实承载着世界经济最温热的血液。   现在这场风暴已经被点燃,谁都无法独善其身。   或许若干年后,人们回望这段历史时会说,这不仅是一次关于船费的争端,更是一次关于全球秩序与经贸规则的较量。   而至于谁能成为最后的赢家,还要看谁能撑到最后一刻。   对此大家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里交流。

0 阅读:26

猜你喜欢

叁号知识局

叁号知识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