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3年,62岁寇准去世,穷得连棺材都买不起,宋仁宗拨款让他归葬故土,结果走到半路没钱了,棺木停了足足10年,10年后,宋仁宗想起来这件事,又派人去把他挖出来,继续送回故乡。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十年里,一口棺材在中国北方的风雨中漂泊,经历了前朝重臣最无奈的归宿,这不是传说,而是北宋宰相寇准的真实归葬过程,一代名相生前威震朝堂,死后却遭遇了无人认领、灵柩漂泊的冷清场面,这个故事或许比他的政绩更值得后人反思。 寇准的名字,在宋代几乎家喻户晓,他在澶渊之盟前夜力排众议,劝说皇帝亲自上阵抵御外敌,那一次的选择,直接影响了北宋的存亡,然而,等到他年老病重,失势被贬南方之时,世态炎凉早已显现,身为曾经的宰辅,晚景却异常凄凉,几乎家中无存款,生活靠地方百姓接济。 他的最后心愿其实很简单,就是能够回到故乡下葬,可这个看似普通的请求,在现实中却变得异常艰难,他去世后,地方官员临时拼凑出一副简单的棺木,妻子与几名老仆为他送行,可运棺的路远且险,从南方雷州到北方华州,需要经过千里长路,地方官员虽然嘴上说要帮忙,实际上只是做做样子,谁都怕惹上麻烦。 当消息传到京城,年轻的皇帝赵祯已经登基,但对寇准的过往事迹并无太多感情,他还是下令拨款安葬,可实际发下去的钱远远不够用,归葬队伍刚走到河南,费用就用尽,负责押送的人只好把棺材暂时安置在路边的小庙里,那一年,没人知道这口棺材还要再流浪多久。 在这段无人问津的时光里,寇准的名字逐渐淡出了朝堂的记忆,北宋政坛,风向变化得极快,很多昔日同僚都已升迁或者离世,能为寇准说话的人寥寥无几,更现实的是,朝中有一批新权臣,他们对寇准既无敬仰,也无好感,对他们来说,这位老臣不过是“前朝旧人”,寡淡如水,没人愿意花力气为他出头。 与此同时,寇准归葬的故事在百姓之间却悄然流传,灵柩长年停留在破旧庙宇,偶尔有人经过会点上一炷香,少数当年受过寇准恩惠的老人,还会带着家人远远地看一眼,感慨一番,这些民间的温情,却与朝堂的冷淡形成鲜明对比,更有说法称,灵柩停放的地方,老百姓自发祭奠,还种下竹子,后来竟长成竹林,成为后世“相公竹”的由来,这种民间纪念,远比官场上的仪式更显真情。 十年时间转瞬而过,这口棺材始终未能归乡,守棺的人换了几批,附近的和尚也早已习惯了有这样一个“不速之客”,朝廷里,关于寇准的议论更是寥寥,官方对功臣的冷遇,百姓对英雄的悼念,这两种态度在这十年里展现得淋漓尽致。 直至某一天,年轻的皇帝突然在朝堂上被人提醒,才想起了这位前宰相的归宿问题,听说棺木竟然还在半路未归,皇帝大怒,立刻下令再次拨款,并要求用最好的棺材将寇准葬回老家,这一次,事情总算有了推进,新任官员赶赴灵柩所在,发现原有棺木已经腐坏,尸骨裸露,现场极为凄惨,只好重新安置,装入新棺。 再一次出发,这一次沿途的排场比以往大了许多,很多地方的百姓自发为灵柩送行,甚至有当年寇准帮助过的老人,拖着年迈的身躯前来跪拜,送葬队伍最终抵达渭南老家,下葬那天,没有高官厚禄的仪式,也没有过多的官员参与,只有几名老仆在坟前默默烧纸,这种场面,与寇准生前高高在上的地位形成强烈反差。 寇准归葬后,皇帝为他恢复了官衔,追赠中书令,谥号“忠愍”,碑文上写的,既有对他生前功绩的肯定,也隐含着某种复杂的态度,这一份迟来的荣耀,更像是朝廷为自己失误的补偿,后来的岁月里,寇准墓地荒草连天,几乎无人问津,偶尔有后人路过,也只是感慨一声世事无常。 信息来源:《宋史·寇准传》《续资治通鉴长编》《涑水记闻》
有一次,刘邦想要宠幸一个女人,看到女人姿色平平,他一下子就没了想法。就在刘邦转身
【1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