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范曾拿着毕业作找郭沫若题字,郭沫若大为兴奋,在上面写了首48句长诗,

一桐评这个去 2025-10-06 22:46:44

1962年,范曾拿着毕业作找郭沫若题字,郭沫若大为兴奋,在上面写了首48句长诗,不料学校却以投机为由,拒绝让它参展。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范曾出生在江苏南通的一个传统文人家庭,家里世代重视诗书画艺,祖上不少人都在文学艺术上颇有成就,这样的家庭氛围给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小小年纪时,他就在长辈们的影响下接触并背诵古文诗词,四五岁便能把《岳阳楼记》脱口而出,小时候的范曾不仅爱读书,还喜欢动手画画,尤其擅长模仿前人的作品,到了十三岁,他已经可以和同龄人组成“小画家”的队伍,参加各种绘画活动,逐渐获得了小范围内的认可。   不过,少年范曾并没有一味沉浸在艺术的世界里,他的学习成绩同样优秀,中学时期就被推荐参加各类智力比赛,还凭借自创诗歌获得过儿童比赛的奖项,这样的多面发展,让他在高中毕业后顺利考进了天津的南开大学,成为历史系的一名学生,大学期间,他如饥似渴地阅读大量古代典籍,对中国历史、哲学产生了浓厚兴趣,特别喜欢先秦诸子、秦汉和唐宋时期的各种思想和文化。   但范曾最终还是没能“安分”在历史系,他对绘画的热爱越来越强烈,两年后便决定转学到中央美术学院深造,这个选择改变了他的人生方向,在美院,他有幸遇到一批艺术大师,他们的教学理念各具特色,有的老师注重人物精神的刻画,强调画作要有内在情感,有的推崇笔墨自由、追求意境的表达,还有的鼓励学生从自然中汲取灵感,范曾逐渐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创作风格,开始思考如何把历史、人文与艺术结合起来。   美院毕业创作阶段是他青年时代的高光时刻也是风波的起点,1962年,范曾打算画一幅以蔡文姬归汉为题材的大画,他为了这个选题查阅了许多史料,研究了相关的历史背景、人物服饰,甚至连细节也不放过,画作完成后,他觉得如果能有当时的大文学家郭沫若为画题诗,会让作品增色不少,于是,他想方设法找到了郭沫若的住处,不怕吃闭门羹,天天守在门外,终于有一天等到郭老见他,画得确实不错,郭沫若当即挥笔写了一首长诗送他。   带着这份激动和自豪,范曾把画卷和题诗一起带回学校准备参加毕业展,没想到学校老师们的反应非常激烈,有人认为他太功利,是靠名人效应给自己“加码”,甚至有老师直接质疑他的动机,经过一番争论,最后虽然同意他展出作品,但必须把那段题诗遮住,范曾的这次“投机”,在同龄人和老师心里都留下了不小的争议。   这场风波没有阻挡范曾继续前行,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中国历史博物馆工作,这里成了他另一个学习和成长的平台,跟着沈从文一起做中国服饰史资料的编绘,还经常临摹古代名画,这段时间让他接触到了很多珍贵的艺术品,也让他的功底更加扎实,博物馆的经历对他后来的艺术创作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说起范曾的感情生活,同样充满戏剧性,他一生有过三段婚姻,第一任妻子林岫,是书法界的知名人物,两人因书画结缘,刚认识时,林岫对范曾的书法提过不少批评意见,虽然让范曾有些难堪,但也正是这些中肯的建议帮助他成长,两人经历过志同道合的美好时光,最终因为性格差异和平分手,第二任妻子边宝华在他事业最低谷时伸出援手,对他照顾有加,边宝华对范曾的支持甚至影响到了他的职业发展,但两人最后还是因为感情疏远而分开,第三任妻子张桂云原本是范曾朋友的妻子,后来与范曾产生感情,离婚后与他走到了一起,这段经历在当时社会上引发了不少议论。   其实,范曾在感情上的选择和他追求艺术上的果敢有几分相似,有时为了理想和现实做出妥协,有时又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这三段婚姻,每一段都带给他不同的人生体验,也让他对自己和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   范曾的艺术生涯也因此一路向上,早年在历史博物馆临摹名画的经验,后来成为他自己创作的重要基础,随着名气的提升,范曾的画作逐渐受到认可,价格也水涨船高,他不仅在艺术市场上取得成功,还担任过高校艺术系主任,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特别顾问,随着社会地位的提升,他的影响力和市场价值也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成为中国画坛非常有分量的艺术家之一。    

0 阅读:0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