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宣布了 10月5日,立陶宛维尔纽斯机场公司突然宣布:机场上空立即关闭,所有飞机不许起飞降落,因为雷达里出现一串气球,凌晨的航班被赶去拉脱维亚和波兰,哥本哈根飞来的一架干脆掉头回家。 起初通报称发现13个气球,后续危机管理部门的排查显示实际数量达25个,其中2个直接飞越机场核心空域,这让空管部门不敢有丝毫怠慢。 民航客机起降时若与气球相撞,发动机吸入气球残骸可能直接引发坠机事故。 这场关闭持续了近7个小时,直到5日凌晨4时50分才恢复通航,但混乱早已蔓延。 来自伦敦、法兰克福、维也纳的多架客机被迫改道,降落在拉脱维亚里加机场和波兰华沙机场。 机场官网的航班动态页面被红色的“取消”“延误”标记占满,近6000名旅客被困在航站楼。 值得一提的是,立陶宛国家危机管理中心在拦截7个气球后,从里面查获了1.2万包走私香烟,顺着轨迹追溯发现这些氦气球竟来自邻国白俄罗斯,显然是走私分子利用气球跨越边境的投机手段。 这场景和几天前的慕尼黑、哥本哈根如出一辙,只不过骚扰者从无人机换成了气球。 10月2日晚10时18分,德国慕尼黑机场的雷达突然扫到不明无人机,空管部门先是限制航班起降,半小时后干脆全面关闭机场。 当晚17个出港航班被卡在停机坪,15个进港航班只能转飞斯图加特、维也纳等地,近3000名旅客被迫滞留。 可谁也没想到,3日早晨刚恢复运营,当晚9时30分无人机再次现身,机场只能二次关闭,这一次46架离港航班、23架进港航班受影响,累计约6500名旅客的行程被打乱。 德国空中交通管制部门的统计也十分明了:2025年1月至8月,全国机场已报告144起无人机干扰事件,比去年同期多了31起,仅法兰克福机场就发生35次,相当于每星期都有干扰事件发生。 丹麦的麻烦更早开始。9月22日,哥本哈根凯斯楚普国际机场发现多架不明无人机,航班起降直接暂停4小时;24日夜间到25日凌晨,奥尔堡机场、卡鲁普空军基地等三座机场和一处军事设施接连出现无人机踪迹,奥尔堡机场被迫关闭数小时。 为了确保10月1日欧盟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安全,丹麦干脆在9月29日至10月3日实施全境民用无人机禁令,违规者最高可判两年监禁,即便如此,警方还是得全员加强警戒,生怕出现漏网之鱼。 丹麦首相弗雷泽里克森在社交媒体上直言不讳:“这就是欧洲面临的新现实,混合攻击越来越频繁,也越来越隐蔽”。 这些看似零散的事件,早已被欧洲政坛和防务部门上升到“混合威胁”的高度。 立陶宛早在8月就划设了与白俄罗斯平行的90公里禁飞区,允许武装部队直接应对“空域侵犯”,这次气球事件正好撞在枪口上。 波兰更有切身体会,9月10日多架俄罗斯无人机闯入边境,北约只能紧急派战机升空拦截,可战机对付小型无人机简直是“大炮打蚊子”,成本高还没效果。 欧盟国防专员库比留斯在9月27日的线上会议上说得很直白:“这些无人机和气球就是在测试欧盟和北约的反应速度,我们必须团结起来快速应对”。 于是欧盟急着推出“无人机墙”计划,打算沿着与俄罗斯、乌克兰的边境构建一套反无人机系统,能探测、跟踪还能击落可疑目标,甚至要借鉴乌克兰的实战经验,还拉上北约一起合作。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把这事儿当成“可信防御的基石”,还说要拨60亿欧元和乌克兰建无人机联盟。 可这计划看着美好,落地却满是坎儿:27个成员国的反无人机技术五花八门,有的擅长激光拦截,有的只会电子干扰,要捏合成统一系统绝非易事; 资金分摊更是吵成一团,波兰等边境国家想让欧盟预算兜底,德国、法国却坚持按GDP比例分摊,至今没达成一致。瑞典倒是主动提出借军用反无人机系统给丹麦,可丹麦至今没敢接,怕激化与俄罗斯的矛盾。 俄罗斯的态度更耐人寻味。面对欧盟和北约的指责,俄方一直矢口否认参与,普京在瓦尔代辩论会上还开起玩笑:“保证不会再让无人机进丹麦领空,毕竟我没有能飞到里斯本的无人机”。 可这种“不承认也不否认”的态度,反而加剧了欧洲的恐慌。 更讽刺的是,欧盟早有机会防范这类威胁。今年3月,爱沙尼亚和立陶宛就想搞边境反无人机项目,向欧盟申请资金却被驳回,当时多数国家觉得“没必要花冤枉钱”。 直到波兰战机升空、丹麦机场停摆、立陶宛气球闯空,各国才慌着抱团,可现在再推进“无人机墙”至少要等一年才能建成,这期间的安全漏洞只能靠临时禁飞、紧急关机场来填补。
快报!快报!立陶宛突然宣布了10月5日,立陶宛维尔纽斯机场公司突然宣布:机场
【3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