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格变了,不再发出口头警告而是直接行动,24小时内连续对美采取3项制裁措施,

天天纪闻 2025-10-06 15:47:06

中国风格变了,不再发出口头警告而是直接行动,24小时内连续对美采取3项制裁措施,美国有些不适应。   环球时报消息,中国商务部这一次没有发出口头警告,而是直接采取行动回应美国的霸蛮措施。   2025年9月下旬,美国商务部刚抛出号称“连坐式封杀”的出口管制新规,不问青红皂白就把中国企业持股超50%的子公司自动纳入制裁范围,连过渡期都不给,几千家中国企业的全球供应链瞬间被架在火上烤。   这种突破国际商业规则的霸蛮操作,彻底耗尽了中方的耐心,所以商务部这次没费口舌,24小时内甩出的三道反制措施,每一下都精准打在美方的痛处上。   被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的三家美国企业,个个都不是无辜的。   萨罗尼克科技公司专门造水上无人舰艇,去年就因为跟台湾勾连军事技术遭过外交部警告,却转头把更先进的舰艇技术卖给台当局;   国际海洋工程公司打着“能源服务”的幌子,偷偷给台军的海上防御系统提供核心部件;   还有爱尔康公司,表面做卫星宽带,实则帮台湾搭建所谓“战时通信网络”。   这三家企业踩的是“一个中国”的红线,中方直接禁了它们所有对华进出口业务,连在中国新增投资的门路都堵死了——要知道萨罗尼克之前还想抢中国沿海的无人船项目,现在彻底成了局外人。   另一边被拉进“出口管制管控名单”的三家公司,更是美军工和敏感技术领域的骨干。   亨廷顿·英格尔斯工业公司是美国最大的军事造船企业,今年6月刚跑到台湾防务展上炫耀无人水面舰艇,摆明了要帮台当局“以武拒统”;   扁平地球管理公司和全球维度公司则在无人机和信息安全领域搞小动作,多次把受限技术变相输出到对华不友好的势力手中。   中方这次直接掐断了它们的“命脉”——禁止出口两用物项,说白了就是稀土、特种材料这些美军工离不开的关键原料。要知道美国造B-21轰炸机的涡轮叶片全靠中国稀土,现在供应链一卡,这家公司的造船进度直接慢了半拍。   比起定点打击企业,启动美国碧根果反倾销调查更像是打在了美国的“民生软肋”上。   美国碧根果每年对华出口额超10亿美元,主要产区集中在特朗普的票仓州——加利福尼亚、俄勒冈这些地方。   这些年美国碧根果企业为了抢占中国市场,一直搞低价倾销,把价格压到正常水平的六成,挤得中国本土核桃产业举步维艰。   更可气的是,美方一边享受着中国市场的红利,一边还在农产品贸易上给中国设卡,之前刚对中国输美农产品加征145%的关税。中方这次的反倾销调查一启动,加州的果农立马慌了,纷纷给国会写信施压,毕竟失去中国这个最大买家,他们的坚果只能烂在仓库里。   至于对美国打压中国产品的反制,更是实打实的“对等回击”。2025年以来,美国以各种借口对中国电动车、芯片、稀土加工品加征关税,还把50多家中国高科技企业塞进“实体清单”,甚至搞出“穿透性规则”连坐子公司。   中方这次直接拿美国的优势产业开刀:除了碧根果,还对美国的重型卡车、医疗设备加征反制关税,刚好打在美国制造业的痛处。   有数据显示,仅反制措施出台三天,美国重型卡车对华出口订单就掉了30%,那些之前跟着美国政府起哄的企业,现在纷纷找游说集团求着缓和关系。   美国之所以“不适应”,说白了是习惯了用霸权压人,从没把中国的反制当回事。   过去美方搞制裁,总觉得中方顶多发个声明抗议,等风头过了照样能占便宜。可这次中方根本不按“套路”来,商务部连“保留进一步措施权利”的客套话都没说,直接把制裁清单甩到桌上。   更关键的是,这次制裁不是孤立的动作,而是中方应对“科技脱钩”的战略布局。   被列入出口管制名单的企业,恰恰是美国对华技术封锁的关键节点,断了它们的两用物项供应,等于敲碎了美国军工和高科技产业的“原料饭碗”。   而不可靠实体清单的威慑力更长远,那些想在中美之间“踩钢丝”、既赚中国钱又帮着打压中国的企业,现在都得掂量掂量后果。有专家算过,光是亨廷顿·英格尔斯公司失去中国稀土供应,每年就得多花2亿美元找替代原料,这还不算失去中国潜在市场的损失。   说到底,中国的“风格转变”本质上是实力支撑下的底线思维。不是没脾气,是之前给够了沟通的体面;不是想挑事,是美方把“口头警告”当成了软弱可欺。   24小时三道制裁,每一道都踩着“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红线,每一步都卡在美国的利益痛点上。美国现在的“不适应”,不过是霸权逻辑遇到了硬骨头——以后再想靠施压占便宜,就得先算算自己要付出多大代价。   毕竟中方早就把话摆到了台面上:打贸易战、科技战,我们奉陪到底;谈合作、讲规矩,我们欢迎之至,但想靠霸蛮手段压人,门都没有。

0 阅读:0

猜你喜欢

天天纪闻

天天纪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