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立陶宛突然宣布了 10月5日,立陶宛维尔纽斯机场公司突然宣布:机场上空立即关闭,所有飞机不许起飞降落,因为雷达里出现一串气球,凌晨的航班被赶去拉脱维亚和波兰,哥本哈根飞来的一架干脆掉头回家。欧洲最近像着了魔,哥本哈根、慕尼黑也刚被无人机吓停过,这回轮到立陶宛陪跑。 这哪是什么“陪跑”,分明是欧洲航空安全防线近期被连环击穿的真实写照。前脚慕尼黑机场刚在10月2日到3日连续两晚因无人机关闭,导致6500名旅客滞留、近百趟航班取消或备降;后脚维尔纽斯就因一串气球紧急封空,而哥本哈根机场早在9月22日就被无人机搅得停摆4小时,近100架航班受影响,2万名旅客被迫滞留 。短短半个月,从西欧到东欧,机场成了“低空小目标”随意拿捏的软肋。 欧洲航空安全局(EASA)的统计戳破了“偶然事件”的假象:今年前8个月,全欧已报告的无人机干扰事件就达610起,同比激增42%,这个数字远超疫情前的水平。更值得警惕的是,国际民航组织的数据显示,2022年以来欧洲中央数据库已记录约2.25万起航空干扰事件,其中1137起是能篡改飞行数据的欺骗性干扰,且这类事件还在急剧上升 。这些冰冷数字的背后,是凌晨拖着行李箱转道邻国的旅客,是因货物延误血本无归的商户,更是被打乱所有计划的普通人。 更尴尬的是,欧洲对这些“空中不速之客”常常认不清、抓不着。英国空难调查处的报告曾指出,80%被标注为“无人机”的近距离接触事件,其实都是未明确识别的未知物体。哥本哈根机场事件最初被丹麦首相定性为“严重基础设施袭击”,后来却发现可能是教练机被误认;慕尼黑连续两晚遭无人机侵扰,警方至今没找到操控者 ;如今维尔纽斯的气球究竟是气象设备还是人为投放,也只字未提。这种“先恐慌关闭,后不了了之”的模式,只会让公众的安全感不断流失。 说穿了,问题根本不是气球或无人机有多可怕,而是欧洲的防空体系对“低空慢速小目标”几乎是“睁眼瞎”。专业人士早就点破,传统雷达对这类目标识别率低,而欧洲多数机场的反无人机设备还没配齐——德国去年批给全国16座大型机场的防御预算,摊下来每座连一套完整系统都买不起。更要命的是,法律还绑着执行者的手,德国警方要击落无人机得走三重审批,等流程走完,干扰源早没影了。 航空安全从来不是“一关了之”的权宜之计,而是对快速甄别、精准处置能力的考验。如果连气球和教练机都分不清,连低成本无人机都挡不住,所谓的“欧洲安全”未免太脆弱。一次次为相同问题付出代价,消耗的不仅是旅客的耐心,更是整个航空体系的公信力。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就在刚刚 立陶宛突然宣布了 10月5日,立陶宛维尔纽斯机场公司突然宣布:机场上
小小海棠花
2025-10-05 17:11:2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