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用了20年,才把乌克兰军工技术给吃透了,军事因此突飞猛进,可唯独留下了一大遗憾!不夸张的说,中国军事能发展到现在,乌克兰的帮助可真不小,那这个遗憾到底是啥呢? 上世纪 90 年代苏联解体,乌克兰继承了黑海造船厂,那里正造着苏联第一艘核动力航母乌里扬诺夫斯克号。这艘船当时已经完成 45%,船台大合拢快结束,29000 吨钢材已经加工好,核蒸汽发生器都在车间组装好了。 它可不是瓦良格号那样的常规动力航母,满载排水量 8.5 万吨,用的是 4 座 KN-3 压水堆,单堆功率 305 兆瓦,能跑 30 节以上,还能无限续航。 更关键的是,它同时有滑跃甲板和两部蒸汽弹射器,能让苏 - 33 战斗机满油满弹起飞,还能搭载雅克 - 44 预警机,战斗力比当时的库兹涅佐夫号强一倍都不止,能直接跟美国尼米兹级抗衡。 那时候中国正愁没航母技术,瓦良格号只是常规动力滑跃甲板,而核动力加弹射器才是真正的远洋利器。 黑海造船厂当时快揭不开锅了,俄罗斯没钱接手,乌克兰自己养不起,只要给够钱,不光船壳,设计图纸、核反应堆技术、弹射器样机这些都可能拿到。中国肯定动了心思,毕竟瓦良格号就是这时候谈下来的,同一船厂的核动力航母技术更是重中之重。 可就在这节骨眼上,美国插了一手。他们先是让挪威公司假惺惺地订了两艘大型商船,要求必须用乌里扬诺夫斯克号占用的 0 号船台;又让一家美国废品公司出价每吨 150 美元收废钢,比当时市场价高不少。 乌克兰本来就没钱,一看有生意上门,又能拿废钢钱周转,就动了拆船的心思。等船拆得差不多了,挪威公司说订单取消,美国废品公司也把价格压到每吨 50 美元,乌克兰这才发现上当了,但船已经成了一堆废铁,再想恢复根本不可能。 这一拆,拆没的不只是一艘没完工的航母,更是苏联几十年的核动力航母技术积累。KN-3 压水堆的小型化技术、蒸汽弹射器的气缸加工工艺、核动力系统与弹射器的协同控制逻辑,这些都是中国当时从零开始摸索的硬骨头。 黑海造船厂厂长后来都说:“只有伟大的国家可以完成它,但那个伟大的国家已经不复存在”,这话里的无奈,我们现在听着都心疼。 要知道,核动力航母和常规动力航母的差距是代际级的。辽宁舰和山东舰加满油也就跑几千海里,要远洋就得靠补给船跟着,受限于燃油,持续作战能力打折扣。 而核动力航母一次装料能跑 20 年,能一直在海上待着,随时响应任务。美国能在全球各地摆航母,靠的就是核动力的续航优势。 我们后来花了十几年搞出山东舰,又造出电磁弹射的福建舰,但核动力航母至今还没露面。不是我们不想搞,而是核反应堆小型化太难了。 苏联当年为了乌里扬诺夫斯克号,专门在 KH-3 反应堆基础上改出 KH-3-43 型,单堆功率 305 兆瓦,能产生 475℃的高压蒸汽,既供动力又供弹射器用,这技术当时全世界只有美苏掌握。要是当年能拿到这套反应堆的图纸和样机,我们的核动力航母至少能早十年下水。 蒸汽弹射器也是个大难关。福建舰用的电磁弹射是后来追上来的,但早年间我们为了蒸汽弹射器攻关了很久。乌里扬诺夫斯克号的弹射器气缸长 90 米,已经经过了地面试验,接近实用状态。 要是能拿到这个实物,我们就不用从零开始摸透材料强度、密封技术这些细节,说不定辽宁舰改装时就能装上弹射器,歼 - 15 的作战半径和载弹量能提升三成以上。 更可惜的是,乌里扬诺夫斯克号的整体设计理念。苏联在这艘船上第一次实现了滑跃加弹射的混合起飞模式,既能让轻载飞机快速起飞,又能让重载飞机满负荷出动,还优化了机库布局,能装 70 架飞机,比库兹涅佐夫号多一倍。这种设计思路能帮我们少走很多弯路,不用在 “纯滑跃” 还是 “纯弹射” 之间纠结那么久。 当年美国之所以急着毁掉乌里扬诺夫斯克号,就是怕中国拿到技术。他们太清楚核动力航母对一个国家远洋战力的意义,一旦中国掌握这技术,就能打破他们的海洋霸权。 乌克兰夹在中间,没能顶住压力,最后落得个技术被毁、钱也没赚到的下场,而我们则失去了最直接获取核动力航母技术的机会。 现在我们的核动力航母应该已经在造了,电磁弹射技术甚至超过了美国的尼米兹级,但想起当年乌里扬诺夫斯克号的遭遇还是忍不住可惜。 要是当年能把那艘半完工的航母和全套图纸买回来,说不定现在中国海军已经有核动力航母游弋在太平洋了。这遗憾不是说我们自己搞不出来,而是本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快前进,不用在黑暗里摸索那么多年。 不过话说回来,也正是因为这个遗憾,逼着我们把核心技术牢牢抓在自己手里。现在我们的核反应堆、电磁弹射都是自主研发的,不怕别人卡脖子。 但要是问当年最可惜的事,那一定是眼睁睁看着乌里扬诺夫斯克号被拆成废铁,错失了那套能让中国航母一步跨入核动力时代的关键技术。
早就想打!日媒首次爆料:中国双航母出动时,日军战机早挂实弹进入战斗状态!日本
【39评论】【3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