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人吃完饭放下碎银子就走,店小二却从不清点,也不阻拦呢 想想那些老戏里,江湖汉子在酒楼大快朵颐,酒足饭饱甩下一把碎银,头也不回就出门,店小二还笑眯眯送客,这事儿听着多潇洒。可真搁古代,这背后藏着啥门道? 古时候,钱不是现在这塑料卡片那么简单,得一步步走过来。最早,夏朝那会儿,人们还处在物物交换阶段,用贝壳当中介,衡量东西值多少。贝壳稀罕,耐用,慢慢就成了原始货币。到春秋战国,社会热闹起来,各国开始铸铜钱,齐国有刀币,楚国有蚁鼻钱,这些玩意儿在本地流通,方便买卖。 秦始皇一统天下,就定下圆形方孔的半两钱,当法定货色,后来的汉朝五铢钱也沿这路子走,铜钱成了主流,百姓日常用它买米买布。魏晋南北朝乱哄哄的,钱币乱铸,市场一塌糊涂。隋唐好转,开元通宝统一全国,经济跟着起来。宋朝铜钱铁钱齐上阵,交子纸币冒头,这是世界最早的纸钱,商人远途贸易省事儿多了。 元朝纸币中统钞和白银搭伙,白银开始露脸。明清白银成大头,税赋都按银两算,铜钱管小买卖。这变迁听着枯燥,其实是我们劳动人民在生产力往前推的智慧结晶,从贝壳到纸币,交换越来越顺溜,日子越过越红火。 白银这东西,早年稀缺,当首饰用,普通人家碰不着。元明清开采多了,才进流通圈子。宋时一两银顶两千文铜钱,能买三只羊或一千六百斤米。明朝降到三百六十斤大米,清朝一百四十斤,换成现在人民币三百来块。农民一年收入顶多二十两,银子对寻常人还是奢侈品,大件儿才动它。 碎银形状不齐,块头大小不一,得用戥子称重,验成色。小额交易铜钱够用,银子多在大宗上头。古代酒楼里,客人点一桌菜,铜钱付账常见,可有钱主儿甩碎银,那饭钱早超支了。 就拿明清江南酒肆来说,这场景在史料里真有影子。客人进店,点牛肉花生黄酒酱鸭,吃饱喝足,搁下块碎银出门。店小二捡起银子,塞兜里,高喊慢走。一顿饭值几文铜板,银子够几个月嚼用,店家不追不拦,说白了,这银子来路不凡。 用碎银的,多是家底厚的买卖人或官宦子弟。铜钱管日常,一两银养活一家半年,他们甩银不找零,图个痛快。店家巴结这种主顾,回头客多,生意长久。清点银子,得拿工具称,剪多余部分,费时费力,尤其饭点儿人多,耽误事儿。 店小二干这行久了,眼光毒辣,一瞅银块大小,就知值几何。超出的算小费,够本就行。银子收齐了,再送去倾银铺统一熔铸成锭,防假货。这规矩养成市井互信,买卖两利。 搁现在看,这习俗接地气,透着古人精明。货币从贝壳到银两,跟着经济走,人民智慧在里头。白银贵重,碎银付账不宜小用,店家默契放行,省事儿又和气。历史告诉我们,经济流通得顺,民生才稳。
古代打仗也没有卫星,怎么知道对方有多少人马?其实很简单!公元前260年,长平
【68评论】【23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