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一上联:“不论粗细长短,一律欣然接受!”下联更是经典当时 在宋代苏州街头,一个染坊门前悬起一副对联,上联直白却藏玄机:“不论粗细长短,一律欣然接受。”路过的文人驻足,议论纷纷。这上联看似简单,实则考验机智,谁能对出下联?一位大文豪现身,笔落惊人,下联一出,众人叫绝。这故事流传千年,究竟如何巧妙化解? 宋代是中国古代文化高峰期,对联从民间习俗走向文人雅戏,体现了汉字的独特魅力。北宋社会经济繁荣,手工业发达,苏州作为江南中心,染坊林立。这些作坊处理各种布料,从粗麻到细绸,长匹短段,全盘接纳,染出各色光泽。文人常出入市井,借对联切磋才学,增添生活趣味。 苏轼,北宋眉山人,字子瞻,一生诗词散文脍炙人口。他1037年生,1101年卒,宦海浮沉却始终乐观。元丰二年,即1079年,苏轼因诗案贬黄州,途经苏州时,偶遇染坊一幕。这事虽属传说,却贴合宋人风雅,反映文人融入百姓的传统。 那染坊老板有女,聪慧过人。她见店铺需文气,便拟上联张贴,意在吸引顾客,也考校过客。苏轼与秦观同路,求水歇脚。老板女见二位文士,取出上联请对。苏轼览罢,略思即出下联:“且看干进湿出,只论深浅讨钱。”上联说进货包容,下联点染工艺与收费,平仄相合,意象呼应,切合实际。 秦观不甘示弱,题横批:“好色者来。”一语双关,既指染色生意,也带文人幽默。众人闻之,赞叹不已。这对联贴出门楣,染坊生意兴隆,故事在苏州传开,渐成佳话。 对联艺术在宋代大兴,源于五代,北宋时已成节日标配和店铺招牌。它要求对仗工整、音律和谐,寓意深刻,常借日常小事抒发哲理。这副对联即是典型,上联体现商家气度,下联揭示行业规矩,接地气却不失文采。 苏轼一生对联无数,如黄州题壁“东坡居士”,皆显其机敏。这事虽无确切史书记载,但多见野史笔记,符合他贬谪途中的闲适心态。宋人注重民生,对联多从市井取材,桥接雅俗,推动文化普及。 在当代,这故事通过网络重现。人们在微信、微博分享,编成短视频或表情包,引发热议。它不只逗乐,还唤起对传统智慧的敬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这样一代代传承,滋养人心。
宋代一上联:“不论粗细长短,一律欣然接受!”下联更是经典当时 在宋代苏州街头,
蕊蕊聊过去
2025-10-03 19:46:47
0
阅读: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