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之所以选择嘉庆当皇帝,原因也是很无奈的。因为在嘉庆之前,乾隆先后选择了5位接班人,可他们不是早早夭折,那就是英年早逝。
乾隆当皇帝那会儿,清朝推行了一个特别的制度,叫“秘密立储”。简单说就是皇帝选好了继承人,但不公开讲,而是悄悄写一份圣旨,一份藏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面,一份随身携带。
等皇帝驾崩了,再当众揭晓。这样搞,目的是防止皇子们互相撕起来。想法是好的,但实践下来,乾隆还是够呛。
最开始,他选的是自己的嫡长子永琏。这个儿子是他最爱的孝贤皇后生的,人聪明又懂事,乾隆很喜欢他。
刚登基不久,立马就把永琏立为太子,秘密藏了圣旨。可惜,命运不给面子,永琏不到十岁就病死了,乾隆伤心得不行。
后来,他又把希望寄托在另一个嫡子身上——永琮。结果更夸张,这孩子两岁就夭折了,连说话都没学全呢。
眼看嫡子这条路走不通了,乾隆开始往别的皇子上看。长子永璜就被摆上了考虑名单。
这个人本来没啥大问题,结果在皇后葬礼上犯了点小错,被乾隆一顿批。皇帝一生气,永璜就吓得整天提心吊胆,最后活活被吓死了,年纪轻轻才23岁。
再后来是永璋。他和永璜是一个德性,也是因为礼仪上出错被训了一顿,从此日子过得提心吊胆,活到26岁也撒手人寰。
然后出场的是五皇子永琪。这个是真优秀,不光文才不错,武艺也行,做人也挺沉稳,连乾隆都觉得他“几乎完美”。
本来大家都觉得这次该稳了吧?结果,人家也没熬过去,26岁就病死了。乾隆估计都快抑郁了,心想我这几个能看的儿子怎么一个个都出事?
到了这时候,永琰才被提上台面。这哥们排第十五,前头的兄弟基本都没了。他不争不抢,没犯过啥大错,也没啥大功。
但正因为他“没事”,反倒显得最安全。乾隆年纪大了,也不想再折腾,索性就选了个最稳的。
不过乾隆也不是那么轻易就撒手让位的人。他把永琰立为太子,等到嘉庆登基后,自己又当了三年“太上皇”,继续掌权。这种操作,在清朝也算是少见的了。
嘉庆后来当皇帝,政绩说不上多辉煌,但也没出大乱子。换句话说,他完成了平稳过渡的任务。对于乾隆来说,也算是完成了一个艰难的心愿:把皇位安全地交下去。
如果不是那么多皇子早早离世,嘉庆恐怕轮不上当皇帝。
但历史就是这样,走着走着就成了定局。乾隆当年费尽心思立储,反而让一个最“不起眼”的儿子捡了个大便宜。不是因为他最优秀,而是他“活得最久、犯错最少”。
想想也挺讽刺的。乾隆推行的“秘密立储”,原本是为了防止争斗,结果储君一个个不是死了就是出事。
到头来,皇位传给了一个最“不争”的人。或许这正是乾隆没料到的地方:人算不如天算,皇位这东西,有时候真的不是争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