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淞沪会战中,20岁的小战士王中领,在尸体堆里藏了4个小时,才发现了日

靖江的过去 2025-09-16 10:37:45

1937年,淞沪会战中,20岁的小战士王中领,在尸体堆里藏了4个小时,才发现了日军狙击手,并一枪将鬼子狙击手击毙。 1937 年 8 月 28 日,上海宝山罗店镇。20 岁的王中领趴在尸堆里,满脸血污。刚有一颗子弹擦着他的头皮飞过,灼热感还在。他盯着 300 米外日军阵地的反光点 —— 那是狙击手的瞄准镜。 没人能想到,这个敢与日军狙击手对峙的士兵,几天前还只是个负责搬运弹药的后勤兵。 四天前,王中领还是江苏遂宁的农家少年,在后勤队搬弹药。没人想到,现在他成了全团唯一敢跟日军狙击手对抗的人。 要讲清王中领为何能扛起对抗狙击手的重任,得从两年前他参军时说起。 1935 年深秋。18 岁的王中领去征兵站。营长看他个子没三八式步枪高,让他去伙房。王中领家里穷,早就辍学,就这样成了第 66 团的伙夫。 三个月后的一个黄昏,命运有了转折。王中领在河边打水漂,手腕一抖,鹅卵石在水面跳了十七下。这一幕被路过的团长看到。 团长立刻让人搬来箩筐,在 40 米外摆成靶心,让王中领用手榴弹试投。王中领抬手就把手榴弹投进筐里。团长拍着大腿喊:“这不是人型迫击炮嘛!” 1937 年 3 月,王中领编入战斗连。老兵们很快发现,这个不爱说话的少年,射击天赋极高。500 米外的移动靶训练,他总能在子弹击中目标时,算出弹道偏移的毫米级误差。连长陈怀礼在训练日志里写:“这小子天生该摸枪。” 淞沪会战打响后,王中领所在的 66 团奉命守罗店。罗店面积不到两平方公里,却是中日双方争夺的重点。日军第 11 师团有舰炮和坦克,每天往中国守军阵地打几千发炮弹。 8 月 23 日那天,王中领记得清楚。全连 87 人,在日军炮火下,最后只剩 19 人。 9 月 1 日清晨,炊事班的老张正要做饭。一声枪响,老张的脑袋被打烂。日军狙击手的袭击,让原本要休整的部队陷入恐慌。 团长在掩体里来回走,下令:“派三个老兵,把那鬼子狙击手解决掉!” 三个小时后,通讯员跑回来报信:三个老兵全牺牲了。 王中领握紧步枪,站起来说:“让我试试。” 团长盯着他满是血污的脸,点了点头:“鬼子狙击手常用交叉火力,你只有一次机会。” 凌晨三点,王中领摸进尸堆。腐肉的臭味让他想吐,但他更怕日军巡逻队的探照灯。他把两具尸体叠在自己身上,用凝固的血抹在脸上,又在枪管上缠了破军装布条 —— 这是老兵教他的伪装办法。 天快亮时,日军阵地传来金属碰撞声。王中领屏住气,右眼贴紧瞄准镜。 三个小时过去,除了偶尔露头的传令兵,没见到狙击手。就在他眼皮快合上时,左侧 30 米外的废墟闪过一道光。 王中领立刻清醒,心里念着:“来了!” 他看见一个戴钢盔的脑袋从瓦砾堆里探出来,瞄准镜的光对着团部方向。那名狙击手刚要扣扳机,王中领的子弹已经打穿了他的眉心。 当天下午,王中领在尸堆里又击毙三名狙击手。日军很快发现了他的位置,三发迫击炮弹在他身边爆炸。 弹片穿透他的左肩,血染红了军装。但他没松手,一直抱着步枪。战友找到他时,他已经昏迷,手里还攥着带血的弹壳。 到了战地医院,医生从他身上取出七块弹片。护士小翠看着病历说:“这小子命真大。” 这时,罗店战场上,王中领的事已经传遍全团。士兵们在掩体里说:“那个藏在死人堆里的神枪手,比阎王爷还可怕。” 淞沪会战结束,王中领以 47 次击杀成了全师的传奇。 1945 年,抗战胜利。可当部队接到进攻解放区的命令时,王中领犹豫了。他对连长说:“打鬼子是保家卫国,打自己人算什么?” 最后,他选择退伍。 回到遂宁老家,王中领成了普通农民。他从没跟家人提过战场上的事。那些生死瞬间,他都埋在心里。 直到 2015 年,王中领病危。临终前,他对孙子说:“那些年,我见过最可怕的不是鬼子的枪,是人心。” 2015 年 12 月,98 岁的王中领在睡梦中去世。 他的遗物里,有一枚淞沪会战纪念章,还有一张泛黄的照片。照片是 1937 年冬天拍的,一群满脸稚气的士兵在战壕里合影。其中一个小个子士兵,手里握着的步枪上,还缠着当年的伪装布条 —— 那就是年轻时的王中领。 王中领是个普通的中国农民。但他用一生,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英雄主义。不是一定要牺牲,而是在绝境里,还能守住心里的光。 他的故事,该被更多人记住。因为这就是中国人,在战火里不低头的样子。

0 阅读:0
靖江的过去

靖江的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