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陈昌浩躲在一户老乡家里养病。一天,有人突然敲门。一个男人走进来,开口就说:“马家在悬赏,谁能献上陈昌浩的人头,给10万赏银!” 陈昌浩在屋里听见这话,手猛地攥紧了被角。冷汗顺着鬓角往下流,渗进了衣领里。他当时在山丹县但家,已经住了七天,胃病还没好,马家军的悬赏令却让这里变得格外危险。 三个月前,1937 年 3 月 14 日,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在祁连山石窝山召开了最后一次会议。总政委陈昌浩和总指挥徐向前决定分开突围,他们只带了三十多个警卫员往东边走。 穿越戈壁时,警卫员们为了挡住追兵,拼了命战斗。最后,只剩下徐向前和陈昌浩两个人,走到了山丹县红石崖村。 在红石崖村,采药人万怀章听见陈昌浩说湖北话,就把他们介绍给了自己的姐夫但复三。但复三是湖北大悟来的乡医,在这边谋生,他没多问,便收留了这两个 “落难的商人”。 但复三的土坯房里,能闻到红薯粥的香味。第二天一大早,徐向前说自己是山西口音,怕被人认出来,坚持要先离开。陈昌浩却因为胃病复发,只能蜷缩在地窖里。 但复三用银针刺了陈昌浩的足三里穴,帮他缓解疼痛。可他心里一直犯愁 —— 马家军已经贴了悬赏告示,说西路军总政委的人头能换十万银元。 到了第七天,危险真的来了。马家军的士兵一脚踹开柴门,闯了进来。陈昌浩正躲在地窖角落,大气都不敢出。 但复三赶紧抓起一把羊毛迎上去,跟士兵们扯起了生意经,说要卖羊毛换钱。香烟和羊毛交易的声音,刚好盖住了地窖里的动静。 过了三天,又有一个士兵来搜查,还掀开了陈昌浩躺的病榻上的棉被。但复三 “扑通” 一声跪下,双手递上银元,手背上的青筋都绷了起来,就怕士兵发现地窖里的人。 这两次搜查后,但复三知道这里不能再待了。当天夜里,他就把陈昌浩转移到了鹰嘴岩的山洞里。 之后每天,他的义子聂友成都背着药篓去送吃的,药篓里装着《本草纲目》上的药方和治胃病的黄芪,没人会想到这是给陈昌浩送的东西。 陈昌浩在山洞里待了 47 天,没事就用石头在石壁上刻痕迹,记着日子。他经常摸妻子刘秀贞送的怀表,表壳的裂缝里还嵌着西路军战斗时留下的弹片。 但复三的儿子但维朝每天送来的野菜糊里,总会混着半块发霉的青稞饼 —— 那是但家最后剩下的粮食。 五月的一个晚上,下着雨,保长刘大麻子带着人来搜山。但复三背起陈昌浩就往玉米地里跑,布鞋磨破了,脚掌踩在碎瓷片上,流着血,可他一步都不敢停。 这段经历,在很多历史档案里都能查到。《西路军 ——“执行中央命令的英勇部队”》里记载,西路军在河西走廊打了败仗,后来调整战略,这些事一直被中央关注着。 陈昌浩的胃病,苏联的档案里也有记录。1939 年他去苏联治病,那时候因为战争缺粮,他在采石场干活,每天只能吃一磅黑面包,胃病越来越重,直到 1952 年回国,才彻底治好。 1983 年,陈云看到但复三的事迹,在档案旁边写了批注:“这个乡医不简单,他护住的不只是陈昌浩,更是党的历史。” 到了六月,兰州城外,陈昌浩扮成瓜农,准备跟但复三告别。走到城门哨卡,士兵要检查但复三的草药筐,他掀开筐子,露出里面的《伤寒杂病论》。 就在士兵要仔细查看的时候,空袭警报突然响了。三个人趁机混进逃难的人群里,最后到了西安八路军办事处,把陈昌浩交接了过去。 陈昌浩到延安那天,在窑洞外面站了两个小时。他摸出但复三塞给他的黄芪药包,里面有张纸条,上面写着 “胃病忌凉,遇事三思”,字迹还没干。 三个月后,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陈昌浩主动承担了西路军失败的责任,他的口袋里还揣着那张药方。 历史学家研究这段历史时发现,但复三的乡医身份和陈昌浩的胃病,刚好能互相印证当时的情况。 《陈昌浩回延安》的手稿里记载,陈昌浩在苏联的时候,还能定期收到但复三托人捎来的胃药方,一直到 1943 年,两人的通信才断了。 但复三的墓碑,现在和西路军烈士墓一起立在山丹县烈士陵园里,这也能看出他们俩在战火里结下的情谊有多深。 1952 年,但复三去世了。那时候陈昌浩正在中央编译局翻译《列宁文选》,听到消息后,他一整夜都没睡,在日记里写:“山丹县的雪夜,比莫斯科的冬夜更冷,因为那里有但兄用脊梁撑起的火堆。” 1980 年,陈昌浩的追悼会召开时,徐向前念了但复三的墓志铭。台下幸存的西路军老兵,全都站起来敬礼。 曾经被悬赏十万银元的 “人头”,最后成了见证历史转折的标志。它不光记录了陈昌浩一个人的命运起伏,更让人看到,革命路上,像但复三这样的普通人,做出了多么伟大的选择。 当年陈昌浩在延安中央大礼堂,双手颤抖着展开西路军的报告时,台下响起的掌声,不只是给活着回来的他,更是给那些像但复三一样,在黑暗里为革命点亮希望的人。
772团副团长王近山未经请示就伏击日军。战后他带着缴获的香烟找旅长陈赓请罪,避重
【3评论】【2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