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10岁的梅兰芳在北京什刹海的茶园里第一次登台,台下稀稀拉拉坐着几个听客,当时的梨园行有个潜规则:艺人要签契约卖身给班主,收入微薄,人身也不自由。[无辜笑] 14岁那年她在云和堂茶园唱戏时,台下坐着一个中年男子,听得格外专注,这人叫冯耿光,外号“冯六爷”,刚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回国,正在中国银行做事。 冯耿光看中了这个少年的潜力,当场决定出资帮他赎身,在那个年代一个银行职员月薪大约四五十两银子,冯耿光却拿出整整二百两,相当于他大半年的工资,只为让梅兰芳获得自由身。 赎身只是开始,冯耿光又花钱在芦草园为梅兰芳买了一座四合院,让他有个安稳的住处,接着请来当时最有名的老师王瑶卿教授唱腔,陈德霖传授青衣表演,每月的学费就要几十两银子。 1915年她排演《太真外传》时,需要一件特制的孔雀翎戏服,冯耿光二话不说掏出一千大洋订做,这笔钱在当时能买下北京城里一套像样的房子了。 冯耿光把她的所有收入都存进中国银行专门开设的账户里,定期支付生活费和学戏费用,让他不用为生计发愁,专心练功学艺。 冯耿光还拉来一群朋友帮忙,吴震修是京城有名的票友,经常给她介绍演出机会;李释戡则负责联系各大戏园,安排合适的档期,这个小圈子为梅兰芳的艺术发展提供了全方位支持。 1922年她在第一舞台首演《霸王别姬》,一炮而红,这出戏的成功让他从一个普通的坤生演员跃升为京剧界的头牌明星,背后的投入累计已达数千两银子,全部由冯耿光和朋友们承担。 1930年她受邀赴美演出,这是中国京剧第一次登上百老汇舞台,为了筹措演出资金,冯耿光甚至准备卖掉自己在北京的房产,最终在各方努力下凑够了路费,梅兰芳的美国之行获得巨大成功。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人多次邀请梅兰芳演出,都被他拒绝,有人劝他为了生计妥协,冯耿光坚决反对,支持她蓄须明志,宁可不唱戏也不为侵略者服务。 这段时间她没有收入,全家的生活费用都由冯耿光承担,从1937年到1945年整整八年时间,冯耿光每月按时给梅家送去生活费,从未间断过。 她曾对人说:“这辈子爱我的人很多,但真正了解我的只有六爷一个人。”两人的友谊超越了简单的资助关系,更像是志同道合的知己。 冯耿光一生未娶,没有子女,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对她艺术事业的支持上,1961年她病重期间,冯耿光几乎每天都打电话到北京询问病情,还在上海家中设了灵位为好友祈福。 她去世后冯耿光悲伤过度,身体每况愈下,1965年冯耿光在上海病逝,由于没有直系亲属,后事全部由梅家人操办,梅兰芳的儿子们为他送终。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个传奇的友谊故事,在那个时代,戏曲艺人要想突破社会地位的限制,确实需要有力的支持,但冯耿光的支持方式很特别:他不干预梅兰芳的艺术选择,不要求回报,甚至在政治立场上也完全尊重梅兰芳的意愿。 网友们感慨万千: “这哪是赞助,这简直是养成系啊!冯六爷就是梅兰芳最大的粉头+经纪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资本捧角儿’,不过结果是好的,成就了一代大师。” “不能完全用现在的眼光看过去。那时候戏子就是下九流,没有贵人扶持,再有天赋也可能被埋没。冯耿光这是伯乐识千里马,互相成就。” “说‘包养’太难听了,这是知音!梅兰芳要是个庸才,冯六爷会这么下本钱?人家是投资艺术,而且事实证明投资成功了,国粹因此受益。” 如果说没有冯耿光不计成本的投入,就一定不会有后来享誉世界的梅兰芳,这种将艺术家的发展与个人“金主”深度绑定的模式,在今天还可行吗? 官方信源: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
国外发达的秘诀之一,不说就是没有,反正他们国家老百姓好忽悠
【12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