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6年年仅25岁的永琪病逝,乾隆悲痛欲绝,按太子的规格举办了葬礼,可奇怪的是

轩叔观察 2025-09-13 18:20:50

1766年年仅25岁的永琪病逝,乾隆悲痛欲绝,按太子的规格举办了葬礼,可奇怪的是,一个月后乾隆竟然下令处死为永琪治病的几位太医,“你们都得为他陪葬!”乾隆愤怒的喊道。[无辜笑] 乾隆二十八年端午节,圆明园九州清晏殿起火,火势迅速蔓延阻断了出入通道,皇五子永琪看到父亲被困,立即冲进火场将乾隆背了出来,自己的肩膀被坠落的梁木击伤。 这次救父让永琪在朝中声名大噪,他本就深得乾隆宠爱,十二岁时连射三箭都能正中靶心,乾隆曾当众称赞他“射艺超群”,永琪还能流利使用满语、汉语和蒙古语三种语言,这在当时的皇子中并不多见。 火灾后不久他被封为荣亲王,成为乾隆朝第一个获此殊荣的皇子,朝臣们普遍认为他是未来太子的热门人选,然而谁也没想到,三年后他就因病去世年仅25岁。 乾隆三十年秋天他开始感到右腿疼痛,最初大家都以为是骑马训练过度导致的肌肉拉伤,他本人也没太在意,但疼痛逐渐加重,到了冬天他走路已经明显跛行。 乾隆立即派遣太医张如璠前去诊治,张如璠检查后诊断为“风寒湿痹”,开出了含有附子、干姜等温热药材的方子,按照中医理论风寒入骨确实需要用温热药物驱寒。 服药一个月后他病情没有好转,夜里经常疼得睡不着觉,乾隆又派太医宋国瑞会诊,但几位太医商议后仍然认为是风寒所致,甚至把附子的用量增加到一两。 他服药后确实出了很多汗,但腿痛丝毫没有缓解,到了乾隆三十一年初春,他的腿部开始肿胀发红,皮肤摸起来发烫,但太医们依然坚持原来的诊断,继续使用温热药物治疗。 根据清宫档案记载他实际患的是“附骨疽”,相当于现在说的骨髓炎,这种病在古代确实很难治愈,但中医早就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应该使用黄连、金银花等清热解毒的药物,而不是温热药材。 问题出在太医张如璠身上,他在查阅《医宗金鉴》时已经发现了真实病情,但选择了隐瞒,《医宗金鉴》明确记载了附骨疽的症状特征,与永琪的病情完全吻合。 张如璠害怕承担误诊的责任,于是他和其他六位太医商量后决定统一口径,在病历上继续记录为“风寒湿痹”。 这种掩盖行为直接加速了他的死亡,温热药物不但不能治疗骨髓炎,反而会加重炎症反应,乾隆三十一年三月初八他在王府去世。 乾隆得知噩耗后悲痛万分,连续三天没有上朝,他对这个儿子寄予厚望,曾在私下里说过他是最理想的继承人选择。 内务府在整理他的病历时发现了疑点,他们找来《医宗金鉴》等医书进行对比,很快就确认了太医们的误诊,在随后的审讯中张如璠等人如实交代了隐瞒病情的经过。 四月十五日七名太医在菜市口被处决,不过乾隆并没有牵连他们的家属,还给每家发了一千两银子作为抚恤金,这种做法体现了乾隆既要严惩失职者,又不愿过分株连无辜的复杂心态。 永琪的死促使乾隆对太医院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他规定今后遇到疑难病症必须多名太医会诊,诊疗记录要详细准确,严禁任何形式的隐瞒行为,这些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宫廷医疗的质量。 永琪的葬礼规格很高,使用了金丝楠木棺椁和黄缎龙纹棺罩,乾隆亲自为他撰写祭文,追谥为“纯”字。他被安葬在清东陵孝陵西侧,墓室用汉白玉建造,陪葬了玉带、金簪、珊瑚珠等珍贵物品。 乾隆此后每年都会在永琪的忌日进行祭奠,一直持续了十年,他晚年时曾感叹,如果永琪还活着,皇位继承就不用这么费心思考虑了,最终皇十五子永琰继承了皇位,也就是后来的嘉庆皇帝。 这起医疗事故不仅改变了清朝的皇位传承格局,也推动了宫廷医疗制度的完善。如果当时太医们能够诚实面对误诊,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历史或许会有不同的走向。 网友们感慨万千: “永琪真是天选之子啊!文武双全还会三门外语,放现在就是学霸+运动健将,可惜了。”   “太医们一开始误诊能理解,但发现错了还隐瞒就太过分了,这是拿皇子的命在赌啊!”   “乾隆虽然重罚太医,但没牵连家人还给抚恤金,这点倒是比很多皇帝强。”   如果永琪没有早逝,清朝历史会被改变吗,嘉庆还会继位吗? 官方信源: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0 阅读:79

猜你喜欢

轩叔观察

轩叔观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