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的纽约,36岁的张爱玲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她在日记中写道:“这个孩子来

文史充点站 2025-08-16 11:24:48

1956年的纽约,36岁的张爱玲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她在日记中写道:“这个孩子来得不是时候。”几个月后,她与65岁的德国剧作家赖雅在法院匆匆举办了婚礼。 这段相差29岁的忘年恋,从一开始就充满了现实的考量,当时的美国社会对这种年龄悬殊的婚姻并不友好,《纽约时报》的八卦专栏曾暗示这是“为了绿卡的权宜之计”。 张爱玲与赖雅相识于1955年的麦克道威尔文艺营,那时她刚从香港移居美国,英文小说《秧歌》因为反映大陆土改而在华人圈备受争议,出版社也频频退稿。 赖雅虽然毕业于哈佛大学,还曾在百老汇有过成功的戏剧作品,但到了50年代中期已经江河日下,他住在曼哈顿的一间小公寓里,每月靠52美元的社会救济金维持生活。 两人的相遇颇有些“惺惺相惜”的意味,赖雅会主动帮张爱玲修改英文小说的语法错误,张爱玲则欣赏这个美国老人的博学和幽默感,有一次暴风雪夜,赖雅特意穿着大衣来到她的房间,只是为了陪她聊天到天亮。 对于从小缺失父爱的张爱玲来说,这种被人关照的感觉格外珍贵,她后来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他让我觉得自己是个值得被爱的人。” 怀孕的消息让两人都措手不及,赖雅当时的经济状况连房租都难以维持,更别说养育孩子,他向张爱玲提出了结婚,但条件是孩子不能要,这个决定虽然残酷,却是两个现实主义者的理性选择,婚礼举办得很简单,只有两个证人在场,新娘穿着一件普通的蓝色连衣裙,新郎则是借来的西装,婚礼照片显示,张爱玲的笑容有些勉强,而赖雅看起来比实际年龄更加苍老。 婚后仅仅两个月,赖雅就突发了中风,从此张爱玲的生活彻底改变了,她既是妻子,也是护工,每天除了照顾丈夫的起居,还要拼命写稿赚钱维持家用。 为了支付医药费,张爱玲接受了各种翻译工作,她曾经连续15个小时坐在打字机前,眼睛熬得通红,有时候稿费还没到账,她就得先垫付赖雅的药费。 最困难的时候,张爱玲甚至考虑过去餐厅当服务员,但赖雅坚决反对,他说:“你是作家,不能去端盘子。”这句话让张爱玲既感动又无奈,因为现实是他们的银行账户已经见底了。 1962年,为了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张爱玲接受了香港的工作邀请,临行前瘫痪在床的赖雅流着眼泪说:“我们被上帝遗忘了。”这句话成了两人分别时最后的对话之一。 在香港的几年里,张爱玲拼命工作,除了要维持自己的生活,还要定期给纽约的丈夫寄钱,她每个月都会写信给赖雅,详细描述香港的生活,试图让远在异乡的丈夫感受到妻子的陪伴。 1967年,张爱玲收到了赖雅去世的消息,她立即买了机票回到纽约,处理丈夫的后事,在整理遗物时,她坚持在所有文件上署名“赖雅夫人”,这个称呼她一直用到自己去世。 赖雅留下的遗产只有几箱书籍和一些未完成的剧本,但张爱玲从中找到了一封信,那是赖雅在中风前写给她的,信中说:“感谢你让我的晚年如此温暖。” 这段婚姻持续了11年,期间赖雅的身体越来越差,最后几年甚至无法正常交流,外人看来这更像是一场慈善行为,而不是爱情,但张爱玲从未后悔过自己的选择。 她曾经在散文中写道:“我要的不过是一个人能够真正理解我,哪怕他什么都给不了我。”对于张爱玲来说,赖雅的价值不在于他能提供什么,而在于他愿意倾听她的内心世界。 在那个年代一个中国女人嫁给年迈的外国男人,免不了要承受各种流言蜚语。但张爱玲似乎并不在意这些,她说:“别人的看法改变不了我内心的感受。” 赖雅去世后,张爱玲开始了长达23年的独居生活,她很少出门,也不接受采访,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但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张爱玲也从未卖掉赖雅留下的书籍,她说这些书是丈夫留给她的最珍贵的财产,比任何金钱都要重要。 1995年张爱玲在洛杉矶的公寓中去世时,人们在她的遗物中发现了大量与赖雅相关的物品,包括他们的结婚照、信件往来,以及赖雅生前使用过的钢笔。 这段忘年恋最终留给世人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幸福结局,而是两个孤独灵魂在人生最后阶段找到彼此的温暖。   信源:张爱玲在美国的艰难岁月:“像只狗一样”

0 阅读:20

猜你喜欢

文史充点站

文史充点站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