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7年,张献忠带着少数亲卫正在凤凰山勘察地形,突然密林深处射出一支冷箭,穿透了他的咽喉,这个在明末乱世中纵横捭阖权的枭雄,来不及发出一声呼喊便坠马而亡。 1643年10月,潼关城外秋风萧瑟,李自成的十万大军已经逼近城下,明朝最后一位有真才实学的将领孙传庭,正面临着他军事生涯的最后一战,这场战役的结果,将直接决定明朝的生死存亡。 孙传庭绝非等闲之辈,他曾在1636年的商洛山区设伏击毙闯王高迎祥,让李自成的农民军损失过半,更令人佩服的是他善于因地制宜改进战术,在陕西推广火器应用,组建了当时最先进的“火车营”。 这个火车营可不是后来的火车,而是装载火炮的战车,每辆战车配备四门轻型火炮,车轮包铁皮防火,车厢两侧开射击孔,十辆战车组成一个作战单元,既能远程轰击,又能快速机动,比传统骑兵更适合山地作战。 可惜崇祯皇帝的急躁毁了这一切,1642年河南大旱,农民军趁机作乱,崇祯催促孙传庭立即出兵平叛,孙传庭本想多训练几个月新兵,却被皇帝连发十二道圣旨催战,甚至威胁要撤职查办。 被迫出兵的后果很快显现,在汝州遭遇连日暴雨,火药受潮失效,粮道又被农民军切断,孙传庭的十万精锐在郏县几乎全军覆没,他本人也差点被俘,最终仅带三千残兵逃回陕西。 回到西安后,孙传庭面临的是一个烂摊子,陕西连年灾荒,军饷拖欠半年,士兵大量逃亡,他只得紧急募兵三万,其中大部分是没经过训练的农民和难民,战斗力可想而知。 更要命的是内部不和,部将高杰与白广恩素有矛盾,在关键时刻互不配合,而监军御史李继贞更是处处掣肘,甚至公开质疑孙传庭的作战计划,严重影响了军心士气。 李自成这边则完全不同,经过几年征战,他的队伍已经从流寇变成了正规军,特别是缴获了大量明军火器后,农民军的装备水平大幅提升,甚至拥有了当时最先进的红夷大炮。 潼关的地理位置确实险要,西控关中,东扼中原,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但险要的地形需要足够的兵力来守卫,孙传庭手下仅有三万疲兵,根本无法控制整个防线,战役开始前李自成派人四处散布消息,声称要活捉孙传庭献给新朝皇帝,这种心理战术很有效果,明军士兵本来士气就不高,听到这种话更是人心惶惶。 10月15日,农民军开始试探性进攻,他们并不急于强攻,而是采用多路并进的战术,从东、南、北三个方向同时施压,迫使明军分兵防守,无法集中兵力。 孙传庭很快发现了问题所在,农民军的火炮数量明显超过明军,射程也更远。每当明军试图组织反击,就会遭到密集炮火打击,伤亡惨重。 最致命的是粮食问题,潼关被围困后,外援断绝,城内存粮只够支撑十天,而李自成显然了解这一点,他并不急于攻城,而是耐心等待明军自己崩溃,关键时刻部将高杰提出放弃潼关,退守西安,从军事角度看,这个建议有一定道理,但孙传庭拒绝了,他深知潼关一失,关中门户洞开,西安也守不住。 战役的转折点出现在10月20日,农民军趁夜色从潼关北面的小路迂回,成功占领了后山高地,天亮后,明军发现自己腹背受敌,阵势顿时大乱。 孙传庭在最后时刻仍在试图挽回败局,他亲自带队向后山发起反击,试图夺回制高点,但此时明军士气已经彻底崩溃,许多士兵开始四散逃命,史书记载孙传庭是在混战中阵亡的,具体死因已无法考证,有说是中箭而死,有说是战马受惊坠落,不管怎样这位明朝最后的名将就此落幕。 潼关失守的消息传到北京,崇祯皇帝大惊失色,。他终于意识到自己失去了最后一个能够挽救明朝的机会,史书评价“传庭死而明亡矣”,绝非夸张之词。 孙传庭的悲剧在于,他有足够的军事才能,但缺乏必要的时间和资源,如果崇祯能给他充分的信任和支持,或许历史会有不同的走向,李自成在占领潼关后,专门为孙传庭举行了葬礼,并称赞他是“真豪杰”,敌人的尊重,或许是对这位悲剧英雄最好的评价。 你觉得如果孙传庭当初听从部将建议,放弃潼关退守西安,是否能够改变最终的结局? 信源:李自成(上海人美版)-02南原激战. 浙江图书馆
1647年,张献忠带着少数亲卫正在凤凰山勘察地形,突然密林深处射出一支冷箭,穿透
文史充点站
2025-08-16 10:23:3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