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清末首富“盛宣怀”去世,他大约留给子孙100多亿元的财产,其中包括1300多万两白银和无数家产,可是42年后他的儿子盛恩颐,竟饿死在自家大宅,临死前腹中一粒米也没有。 1916年秋天,洋务运动核心人物盛宣怀在上海病逝,这位创办了轮船招商局、汉冶萍公司的实业巨头,留下了价值1300多万两白银的庞大家业,在当时堪称首富级别的财富。 盛宣怀的遗产分配相当周密,他将一半财产设立“愚斋义庄”,模仿日本财阀的做法,规定本金不动,只用利息维持家族开支和慈善事业,另一半则分给八个子女,其中四儿子盛恩颐分得约200万两白银。 盛恩颐的起点确实不错,他留学英美归来后,直接接管家族企业的重要职位,1920年代的上海滩,他开着全市最豪华的奔驰轿车,车牌号“4444”在当时相当显眼,但盛恩颐的问题也很明显,他从小养尊处优,对实业经营缺乏兴趣,反而迷上了当时上海流行的赌马和牌局,据当时报纸记载他经常出入跑马场和高级会所,挥金如土。 最致命的一次赌局发生在1920年代中期,盛恩颐与军阀卢永祥之子卢小嘉对赌,一夜之间输掉了上海北京路一带100多栋房产,这些房产当时的价值超过50万两白银,几乎相当于他遗产的四分之一,更糟糕的是盛恩颐还联合几个兄弟瓜分了“愚斋义庄”的本金,这个本来用作家族长期保障的基金被他们当作个人财产挥霍,连妹妹盛爱颐都为此起诉到法院,成为当时著名的“中国女权第一案”。 1930年代经济危机期间,盛家的实业受到严重冲击,轮船招商局的股票大跌,各地商号也纷纷亏损,盛恩颐不仅没有想办法挽救,反而继续沉迷于个人享乐。 抗战爆发后盛恩颐的选择更加糟糕,他为了维持生活水平,开始为日本人管理一些铁矿和工厂,赚取管理费,这种行为在当时被视为汉奸行径,战后遭到国民政府通缉。 1940年代末,盛恩颐的财产已经所剩无几,他只能靠变卖父亲留下的古董字画维持生活,但这些收藏品的数量毕竟有限,加上通货膨胀和社会动荡,他的处境越来越困难。 1949年后,盛恩颐在苏州的房产被收归国有,他被安排住在留园附近的一处小房子里,靠政府的救济和邻居接济度日,这时的他已经完全失去了昔日的风光。 1958年,66岁的盛恩颐因为无力缴纳房产税被要求搬迁,他的身体状况很差,又没有足够的食物供应,最终在苏州老宅附近去世,邻居发现他时家中几乎没有任何值钱的东西。 盛恩颐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失败,也反映了那个时代富家子弟的通病,他们继承了父辈的财富,却没有继承创业的精神和能力,面对时代变迁时,往往束手无策。 与盛家形成对比的是同时期的其他家族,比如曾国藩虽然没有留下巨额财产,但他的家训和教育方式培养出了许多优秀人才,这些人能够适应时代变化,在各个领域发挥作用,盛宣怀的财富分配策略其实是合理的,“愚斋义庄”的设计借鉴了国外成功经验,如果严格执行,足以保证家族几代人的生活,但关键在于后代是否有足够的自制力。 盛恩颐的经历也说明了教育的重要性,虽然他接受了良好的西式教育,但缺乏实践锻炼和挫折教育,当面临真正的困难时,他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应对能力。 盛家的衰落也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有关,从清末到民国,再到抗战和解放,短短几十年间政权更迭频繁,对传统商业家族造成了巨大冲击。 信源:盛氏愚斋义庄捐建复旦大学往事. 复旦大学新闻
1861年晚清名臣胡林翼遇到的奇人奇事,胡林翼做湖北巡抚时,某日接见一位新任县令
【1评论】【11点赞】